今年“五一”期间,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的“网红景点”井楠村又一次刷新了接待纪录——累计旅游人次突破两万。“前面几天连续满房,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都没有订到房,他们说下个节假日一定提前约!”滁州市井楠生态富民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曦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井楠村此前绝非一个“明星村”。它地处江淮分水岭,水资源分布不均,旱涝交织,很多村民外出务工,留下闲置的土地与宅基地,这里一度成了“空心村”。
作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先行者,滁州市充分发扬“大包干”精神,不断迈出改革新步伐,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滁州市南谯区是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如今在井楠村、元松村等地,政府主动搭台,引入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村民自愿腾退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被充分盘活,大力改善村居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安徽省委要求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善于解剖麻雀,深挖问题背后的根源,拿出有分量的调研成果,真正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是很多地方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像一名青年创业者所言,农村是缺人,不少年轻人也想来,但是如果没有地、没有空间的话,怎么留下来?
对于返乡青年来说,有了“腾笼换鸟”的系列土地政策,他们才能“落地生根”。
引入社会资本 加快产业升级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
考虑到农村宅基地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滁州市南谯区各部门对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现实需求进行了细致的调研,结合农户家庭实际需求,以永久性退出宅基地、保留资格权退出和宅基地置换三种方式开展宅基地退出工作。
村民离开故土搬进新社区,如何就业?南谯区试点“村企联建”模式,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带动更多资源要素投入乡村,实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双向联动,共同富裕。
创业者张明正是在“村企联建”的召唤下重返章广镇元松村的。他所在的上海煜谦贸易有限公司主营水果进口业务,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创业想法:能否引入“洋品种”,打造现代农业(精品水果)产业园,促进家乡的发展。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滁州煜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元松村流转土地1100亩,这让规模化种植有了土地保障,此后在外来专家的指导下,尝试栽植新西兰奇异果、日本晴王葡萄、澳洲蓝宝石葡萄以及西梅。
章广镇党委书记储海军介绍,元松村通过村企联建,提供50亩集体土地,并争取90万元项目资金与该公司共同建成50亩葡萄园。盛产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多万元。此外,村、企还成立了联合党支部,以期实现“党建引领促振兴,村企联建助发展”。
与张明不太一样,施集镇丰山村青年农场主刘超完全是外行出身,当初从事的是室内设计,他是顶着父母的压力返乡的。如今,他经营着一家集粮油、水果、蔬菜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家庭农场,家庭成员加农场职工共10人,各种农用机械10余台,流转土地近200亩,带动周边脱贫户创业,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现在,农田标准化建设、‘小田变大田’等政策的实施,让有志干农业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可以实现规模化效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刘超感慨。
他的回归,也让当地果蔬的销售营销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等着人家上门收,通过电商、微信平台销售,或者与团购网站合作,从而破解滞销的问题。”现在,刘超每年都会前往山东学习果蔬种植的先进经验,回来之后再“手把手”地向村民免费传授技术。
乡村文旅大舞台吸引外地游客留下来
刚到井楠村时,李曦从市区开车过来要1个多小时,看到的是一个被万亩茶山环绕的“空心村”。她见证了井楠村“蝶变”的全过程,这种变化的源头起始于农村宅基地改革。
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该村累计收储农户腾退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58户,由当地国企承租其中部分,投资建设井楠茗宿项目。
改造而成的21栋民宿,出于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还在院墙上印着原户主的名字。与此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拆除残垣断壁、废弃圈棚舍等1210平方米,建起了村史馆、村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环境品质。
作为一家国企,井楠生态富民开发有限公司不仅导入了大量的资金,也引来了青年人才,李曦就是其中之一。她干过多年专职导游,曾经担任滁州市旅游形象大使,来到井楠村负责整体旅游项目的运营。
“我们第一次办了乡村音乐节,就接待了2000多人,这让人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希望。”据她介绍,公司还流转了70亩茶园,打造以茶文化为内涵的亲子研学旅游基地。
青年创业者杨文浩也将自己的“根据地”搬到了村里。这名旅游行业的“老兵”在事业最辉煌时,借助网络平台每年服务游客外出两万人次。不过他一直有个心结:“我们这里有着好山好水,能不能让外地的游客也来我们这里。”他想开发周边乡村旅游项目,但是“一直苦于没有自己的基地”。
宅基地改革之后,井楠村变靓了,也变得宽敞了,为杨文浩提供了3000平方米的物理空间。团队小伙伴们发挥集体创意,搭建了一个露营基地,进行研学旅游和露营拓展。
“今年‘五一’期间,我们的客流是平时的两倍,散客量增大,外地游客占到60%。”水球大战、自助烧烤、拓展游戏……杨文浩和团队精心打造的“五一露营季”,让游客有了全天候的游玩项目,也为这个古老的乡村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乡村文旅、茶叶、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村民就近务工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村集体主要依靠土地入股,集体收入也能实现大幅提升。”施集镇党委书记范文张介绍,镇里下一步要给创业青年提供更多服务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