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权威《指南》建议这四类孩子做血脂筛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05-10作者:刘昶荣

周雪莲 王玥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日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内分泌科主任董关萍曾接诊了一个3岁多的小胖墩。身高1.1米,体重70多斤。跟同龄娃娃相比,他整个人都“大”了一圈。经查,这位小胖墩血脂居然比正常孩子高出一倍。这么小的高血脂患儿,让董关萍震惊。

原来,小胖墩从1岁开始,胃口就特别好,几乎无糖不吃、无肉不欢、样样油炸。家长也是有求必应,想吃什么就给什么。

检查结果显示,孩子并无其他异常,加上没有服用相关药物,同时从遗传角度也不属于高危人群,可以推断他患上高血脂主要跟饮食相关。

“通常来说,除了家族性病史和疾病、药物等因素外,大部分高血脂患者都是‘吃’出来的,跟长期食用饮料、甜食、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高糖、高热量食物有关。”董关萍说。

超20%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

董关萍表示,3岁就高血脂的,其实不多,但放眼整个儿童人群,其实很多。在浙大儿院住院进行代谢评估的4000余例肥胖儿童中,高甘油三酯血症检出率高达35.77%,脂蛋白异常检出率高达33.13%。儿童时期的肥胖及相关代谢障碍,70%~80%可延续至成年,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5倍。

3月25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指南》同时指出,由于膳食模式转变、身体活动减少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为20.3%~28.5%。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雪莲表示,儿童高血脂的危害很多,最主要是影响心脑血管。在儿童期,长期高血脂使血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可能会出现脑供血不足、头晕、头痛、乏力等表现,也可能出现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表现为剧烈腹痛;还有严重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中风等。

《指南》建议这四类孩子做血脂筛查

周雪莲表示,《指南》是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基础上,时隔7年后的一次重大调整。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新版《指南》新增了儿童青少年血脂筛查的部分,并且明确了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指南》指出对下列情况的儿童及青少年建议进行血脂筛查:

(1)一级或二级亲属中女性<65岁或男性<55岁有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冠状动脉搭桥术、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猝死。

(2)父母总胆固醇(TC) ≥ 6.2 mmol/L 或有已知的脂质异常病史。

(3)有皮肤黄瘤或腱黄瘤或脂性角膜弓。

(4)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2~8岁)或超重(12~16 岁)或有吸烟行为;对于怀疑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对象应进行血脂异常基因筛查。

“中小学常规检测血脂,非常有必要,指南中建议进行血脂筛查的四类儿童,确实有其要加强警惕。”周雪莲表示,在临床中发现这四类儿童的高血脂风险的确更高。《指南》是对临床经验的归纳和升华。

防治高血脂,正确“吃+动”是关键

周雪莲说:“生活方式干预是儿童血脂异常的一线治疗手段,掌握孩子健康饮食和运动十分关键。”

在吃的方面,周雪莲建议,改变饮食组分,避免高脂高糖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胆固醇以及富含果糖的果汁、饮料的摄入,增加食物中黏性纤维、植物甾醇(脂)的含量。

运动方面,周雪莲建议,培养儿童长期有规律的运动习惯,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如有心肺功能异常或严重高血压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1)运动方式:可采用有氧运动项目、力量运动和柔韧性训练。有氧运动可选取快走、慢跑、打球等,可更多地消耗脂肪,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力量运动可采用哑铃、杠铃以及其他的沙袋、器械等进行;柔韧性训练包括各种伸展性活动。

(2)运动强度:建议身体健康的6~17岁儿童青少年达到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

(3)运动时间和频率:身体健康的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3~5次/周),抗阻运动(2~3次/周)。

(4)行为矫正:减少静态活动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和线上学习时间不应超过2h/天。

责任编辑:姜蕾,余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