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会议对三重压力的表述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并指出,今年以来,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不过,会议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会议指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进一步强调了稳信心、稳预期、稳民企,尤其再次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求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对平台经济,会议要求,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就需要在维持已确定的政策框架之外,还得有制度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政策的优化和改革的深化要结合起来。
另外,贾康认为,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具有关键意义,务实务虚都得抓。一方面,要解决他们受到的“实务歧视”现象,另一方面,要坚决按照中央所说,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即予以批驳以正视听。
政策的优化和改革的深化要结合起来
澎湃新闻:会议对“三重压力”的描述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如何理解这一表述?您如何看待一季度我国经济恢复情况?另外,如何理解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
贾康:缓解表现在对相关经济数据指标的综合分析判断上。一季度情况跟预期大体吻合,是向好的,4.5%的GDP增速还是往合理区间靠近的,虽然其中很多具体数据“有喜有忧”,但是从下一段的趋势看,很大的可能性是“喜”的面会加大,“忧”的问题有希望得到化解、减少。
澎湃新闻:如何理解会议指出的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内生动力还不强”和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
贾康:内生动力不强,这是经济学语言中常用到的概念,中央过去也对内生动力有所强调。当前经济运行内生动力还不强,这是可以得到实情印证的,因为中央的指导方针具有问题导向特征,前一段时间已三令五申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就是要解决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动力不强的问题。内生动力一定是微观主体在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情况之下自己焕发出来的,不是行政指令可以让它发出来的,不是你给它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它就马上能实现。这种内生动力要怎么增强,跟我们过去所说的让企业活起来是一个意思,离不开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澎湃新闻: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是不是和“内生动力”有一定关系?下一步宏观政策调控的思路是不是会发生一些变化?
贾康: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就是从调动“内生动力”角度而言。在宏观政策上,一方面,现在已有的政策框架要维持,继续带有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中,财政政策积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作用力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是必须贯彻的,以两大政策的配合来扩大内需。
但是光讲政策面不够,还得有制度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其实这是更难的。怎么样打造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怎么样真正在企业“负面清单”、政府“正面清单”和“责任清单”这一套机制已经有了中央要求之后,把它们建立好?如果把这些改革创新能推进好,就是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了。所以,政策的优化和改革的深化要结合起来。
澎湃新闻:财政政策在发力扩大需求外,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贾康:扩大内需的同时,财政政策更多地还得在总量扩张之外,发挥不可替代的能动的优化结构作用。
财政政策是可以有统筹、协调而突出重点、差别化的功能的,财政收支可以安排种种的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对待就是对应到结构优化上。
讲力度更多地表现在总量扩张上,要保持力度,比如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高到今年的3%,标志着扩张的力度有所上升。讲提效就更复杂了,总量上更合理的反周期是提效,结构优化更是提效,总量调节跟结构调节的结合,要力求达到综合绩效的提高。
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务实务虚都得抓
澎湃新闻:会议再次重申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调稳民企、稳外资、稳平台经济,您认为当前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关键要做好哪些工作?
贾康:还是要坚决地、实质性地贯彻中央说了多次的保护产权、公平竞争,于“两个毫不动摇”之下,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要更多考虑解决现实问题。
领导人明确指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实际生活中怎么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人”的待遇?务实务虚都得抓。一方面,要解决他们受到的“实务歧视”问题,另一方面,要坚决按照中央所说,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及予以批驳,以正视听。
什么是“实务歧视”现象?比如,在务实层面,广大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打交道的管理部门、金融部门,在实际态度和方式上,与“自己人”的定位,还往往出现明显差异。
另外,社会思潮、错误议论冲击这一因素,是民营企业信心不足、预期不好、定心丸总吃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平台经济,在中央已经特别强调的经纠偏整改的基础上要完成整改,应该得到真抓实干的落实,这需要管理部门来认定完成整改,要积极作为。前面一段的整改纠偏可以做一个总结,以后应动态地继续掌握相关要领,但是作为一个阶段,要有一个另起一段的交代和指导。
澎湃新闻:关于房地产行业,会议提到,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贾康:这是很实的要求,比较具体,把操作要领都勾勒出来了。说明房地产市场在稳住了以后,还要进一步优化,那么该抓的工作,中央认为可以点明的就直接写出来了。
具体看,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有一定关联,这方面工作我们有基础、有经验,而且跟民生的关系密切,着重解决老百姓的痛点问题,也是实际工作的重点之一。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投资既是内需组成部分,又是优化结构的力量之一,跟民生相关,跟企业经济结构优化相关,也跟国家安全、应急准备与发展后劲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