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绽放在田野与乡间

——全国“两红两优”风采录之一

中国青年报  |  2023-04-24作者:周围围 麦少泳

    近年来,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助力乡村振兴,扎根农村,干事创业。他们怀揣着学农、知农、爱农的情怀,深耕特色产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致力于服务一线、聚焦破解民生难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贡献力量,绚丽的青春自此在乡间田野绽放。

    一群“急先锋”

    又是一年春耕时节,在位于浙江省淳安县汾口镇寺下村的水稻基地里,“二代新型职业农民”张腾格外忙碌。

    受父亲的影响,张腾大学毕业后,选择把知识带回家乡,“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做好农业太重要了。大城市虽然好,但我的梦在家乡”。

    从最基本的育种、催芽做起,张腾跟着父亲,一点点学习钻研,逐渐掌握了水稻高产、生态栽培等技术,成长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2021年还成功创建县级粮食高产示范方。

    “既然选择要做,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继续把父亲的事业做好,为农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微薄之力。”如今,张腾父子探索出了“稻鳖共养”“稻鸭共养”等共生生态农业模式,打造了稻香公园乡村旅游点,不仅提升了效益,更为当地高效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在收获的季节,常有一群年轻人活跃在湖南省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田间,奔忙在挂满枝头的硕果下,对着手机屏幕滔滔不绝,他们就是当地的“电商青年军”。

    曾经,菖蒲塘村水果、苗木的售卖,都是靠农户自行联系客户上门,或在马路边上摆摊,销售渠道单一。如今,在菖蒲塘村团支部的带领下,“电商青年军”队伍从0到1到N不断壮大,有人负责网站销售,有人负责网店运营,有人开辟微信渠道,有人擅长直播带货。截至2022年年底,菖蒲塘村电商队伍已有50多名成员,电商年创收入达800多万元。

    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团总支的支持下,当地已经有40多名年青年回乡就业创业。他们一方面探索提升炭基富硒健康农产品价值、改进种养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生物质炭实现改土、促生、增产、提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大三开始积累创业经验的罗威回到家乡,开启了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的全新之旅。他牵头成立了剑川县青年创新创业协会,担任会长及团支部书记,服务剑川青年创新创业。“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作为新时代乡村青年,我将努力吸引更多青年伙伴返乡,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根据余村产业发展和资源现状,寻访、联合全球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机构、企业等开展乡村共建事业。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余村团支部与9所高校达成长期实习创业基地合作,吸纳60余人次在余村大景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实习实践,引进优质青创项目10余个,提供大学生就业岗位150余个。

    深耕特色产业

    95后农民陈一帆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自主培育出不用煮就可以吃的“牛奶水果玉米”,成功打响了太仓水果玉米品牌。

    对于选择农民这个职业,陈一帆说:“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我不怕吃苦,不怕晒黑,我喜欢这个职业,我就是一名普通的90后现代农民,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在河南省舞钢市杨庄乡“青年返乡创业基地”里,有一个占地192亩、总投资近4000万元的金菇菌业产业园,这是2019年由返乡创业青年创办的特色产业。

    金菇菌业产业园内建有120栋标准化香菇大棚、制棒车间、香菇酱厂、有机肥厂,制棒产能达到150万棒以上,研发有“香菇脆片”“金菇酒”等附属产品,探索实行“菜、瓜、菌”轮作种植模式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土地收益率。

    在杨庄乡,除了金菇菌特色产业,返乡青年还投资创办了“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羊肚菌种植园区,拓展乡旅融合的特色旅游服务。在这些优秀青年的示范带动下,全乡经济总量加速壮大。2022年,全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1%,财政收入增长17%。

    作物学是四川农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拥有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农业领域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能力处于国家领先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2019级农学专业2班团支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为目标,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学习与应用、校园与社会之间搭建实践的桥梁,实现学习中夯实基础,实践中灵活转化,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大二暑期,该团支部携手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向当地农户宣讲推广“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关键创新技术”,专项解决特困山区马铃薯种薯活力低、栽培措施落后、产值效益低等问题。

    除此之外,该团支部负责人介绍:“支部成员几乎全员投入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实践中,形成以自身专业为基础的品牌项目。”

    据了解,这项技术两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项目依托四川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团队,在三台、犍为、广元等9个试点地区调研大豆、玉米种植情况,为农户讲解复合种植技术的要点和优点,累计影响农户500余户,助力该技术在四川乃至全国的进一步推广。

    支部成员还将该志愿实践转化为双创成果,获得了志愿服务大赛全国银奖,“互联网+”全国铜奖、省级金奖等荣誉,让更多人看见了新时代农科学子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贡献。

    乡情暖人心

    “作为医学生,要有多为社会做善事的意识,如果能把热爱的志愿服务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更是意义非凡。”带着这样的信念,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本硕博一体化临床天元创新班团支部走出课堂,迈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团支部组成“天元疫行”校级重点实践团队,在乡村开展常见病防治问卷调研,针对常见慢性病、传染病、恶性肿瘤以及新冠变异株、疫苗选择等问题制作了10期科普视频,让2000余人受益。

    团支部还关注到农村老年人慢病管理问题,主动前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了解慢性病的诊疗情况,成立“白衣护心”公益社团,深入两个乡镇、69座村庄,入村筛查19120人,将1054名房颤病人纳入管理。

    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团支部“益岐成长”项目被列为团中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项目。每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在下岐村委的一间儿童活动室里都自动聚集了20多名小学生。社工和志愿者们充当“临时小老师”,为同学们辅导作业,教他们阅读、手工和朗诵。为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孩子知识面、促进文化交流,该项目还多次邀请亨里村和通湾洋村的畲族少年,共同参与益岐环保小分队和艺术、手工、阅读等活动。

    “希望能为与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孩子做点什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寸婷婷返乡服务的种子在心中发芽。

    “家乡的小学英语学科师资极度匮乏,学科结构不均衡,孩子们‘听不懂、说不出、读不对、写不好’”。寸婷婷设计英语教学计划,通过线下、线上带领留守儿童学音标、读单词、练口语、译句子、写作文,共同感受“寓学于趣”。

    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寸婷婷还拓展了兴趣课程、感恩教育宣讲、爱国爱党教育等服务项目,为儿童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对乡村而言,教育振兴的脚步不应止于儿童。2022年寒假期间,寸婷婷通过在外打工的亲戚了解到,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写汉字是他们在外工作的困窘之处。普通话的普及有利于发达地区的技术等要素进入乡村,通过电子商务等方式促进特色产品销售;同时,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相结合,也能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服务业。

    “别人是‘要想富先修路’,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普通话学习是另一条致富路。”调研过后,寸婷婷心里燃起了推广普通话和汉字的热情。“今年我将继续拓展活动开展范围,逐步覆盖全县,为更多的孩子送去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同时把推普广泛落地,为家乡发展尽一分绵薄之力。”寸婷婷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 实习生 麦少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