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杨府鑫
沙特与伊朗历史性的握手言和已经在中东掀起了新一轮“和解浪潮”,其扩散速度之快远超预期。据路透社3月23日报道,沙特与叙利亚近期已就重新开放两国大使馆达成一致,两国使馆预计将于4月下旬恢复工作。鉴于叙伊特殊关系,沙特此前一直对叙利亚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持谨慎态度,但一夜之间,阻碍叙沙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已经扫除,叙利亚重返阿拉伯大家庭已指日可待。沙伊里程碑意义的和解能否顺势结束也门乱局,并推进叙利亚、利比亚政治稳定与重建进程值得期待。
中东地区的和解潮来之不易,但又在情理之中。13年前的所谓“阿拉伯之春”裹挟着此起彼伏的内战、恐袭、域外干预,彻底改变了区域内政治力量的分布。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倘若通过战争这种工具无法达到既定的政治目标,那推进战事发展的原始驱动力就会丧失,中东和解的内在动因正是源于对这种既有相处模式的厌倦,以及对当前对抗逻辑的摈弃。与此同时,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也进一步促使中东各国意识到和则皆利,斗则俱损的道理。从直接影响看,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对中东地区造成多重冲击,叠加全球性经济衰退,迫使中东各国抱团取暖,合作共赢;从间接影响看,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因俄乌冲突进一步提速,其与部分中东盟友间出现关系失调,各国谋求战略自主的意愿愈发强烈。
俄乌冲突及其长期化趋势使战争的外溢效应加速显现,对中东国家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粮食危机。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口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小麦和大麦,70%以上的葵花籽油和化肥,这些正是以埃及、土耳其、以色列、利比亚、黎巴嫩为首的中东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的农产品。受俄乌冲突影响,一年多来粮食价格一路走高,已严重影响中东民众生计。以埃及为例,全国70%的小麦来自俄乌两国,倘若处理不当,有再次爆发街头革命的风险。去年7月,在土耳其的斡旋下,俄乌达成黑海粮食运输协议,截止今年3月18日,此协议已获准第三次延期,这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东各国的民生福祉与政治稳定,也对缓和土耳其与埃及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久以来,土耳其虽因穆兄会、卡舒吉事件和卡塔尔断交危机等问题与埃及、沙特、阿联酋等国交恶多年,但双边关系长期呈现出“双轨特征”,即政治交流与经济交流相分离,政治上的摩擦对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影响较小。根据卡内基中东中心的数据,从2007年到2020年,土耳其与埃及的贸易额几乎增加了两倍;截至2020年,海湾国家是土耳其第三大直接投资来源,且仍有极大的上升潜力。正是由于有牢固的经济相互关联性,上述国家间的双边关系也有较强的韧性与回旋余地,具有进一步推进政治和解的基础。
其次是能源价格摩擦,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希望海湾产油国能够携手调控油价,放弃减产,并拿起石油武器协助西方切断俄罗斯的“财路”,拜登曾为此亲赴沙特与萨勒曼王储谈判,然而事与愿违,沙特选择继续遵守与俄罗斯达成“欧佩克+”减产协议,拒绝短期内大幅提高产能。阿联酋在安理会谴责俄罗斯“入侵”的决议中投了弃权票。民意调查也显示,科威特、沙特和阿联酋三国民众均认为对美关系与对俄关系同样重要。
上述现象反映出中东各国从官方到民间均出现以“对冲代替对抗”的地区关系新认同,中东民调机构“阿拉伯晴雨表”的第七次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中东地区不应该成为大国竞争的战场,中东各国应该同时与中美俄三国维持良好关系。
俄乌冲突对中东格局的重塑不仅是物质性的,也是意识性的。从物质性上看,美国的战略重心加速撤离中东,不仅触及了海湾国家与以色列的根本利益,也迫使域内的中等强国开始积极布局“后美国时代”的中东战略,这就是中东和解潮的关键内生动力之一。从意识性上看,俄乌冲突烈度的不断升级造成了国际社会普遍的悲观情绪,进一步催生出强烈的厌战恐战氛围。中东作为世界上发生冲突与战争最频繁的区域,很难不对此产生共鸣,因而,这种厌战情绪也加速了地区的和解进程。
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体系具有鲜明的层级特征,以色列的安全始终占据着美国中东事务的最高优先级,次核心的盟友有四家,分别为沙特、卡塔尔、土耳其、阿联酋。曾经沙特的地位与以色列不相上下,是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也是世界第一大美制武器采购国;卡塔尔坐拥美国在波斯湾最重要的军事支点——乌代德空军基地,具有辐射威慑伊朗的重要作用;土耳其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北约成员国,曾一度是美国大力褒奖的民主样板;阿联酋也积极迎合美国的中东和平进程,是最早签署《亚伯拉罕协议》并与以色列改善关系的海湾国家。然而,随着拜登价值观外交的开展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上述四国的战略自主性大大加强,与美国的分歧也越来越多。可以说,俄乌冲突对中东多国来说是对美国的一个“再认识”过程,中东内部的分歧被域外势力用作攫取地区特权的杠杆,因而,域内国家只有做到真正的战略自主,中东才有望赢来长久的和平。
最后,国际劝和促谈努力也是推进中东国家迎来和解潮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其中中国智慧起到的作用相当重要。 不论是在斡旋沙伊复交,还是在推动解决巴以问题上,中国始终是善意、可靠的斡旋者。近年来,中国先后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落实巴勒斯坦问题“两国方案”的三点思路,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得到了地区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赏和普遍欢迎。不论是正在提速的中东国家和解潮还是俄乌冲突都给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奉行对抗逻辑必定失败,追求战略自主,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才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作者简介:杨府鑫,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