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和智慧守护万家灯火

中国青年报  |  2023-03-17作者:胡春艳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国网天津电力发展部青年电力科研工作者王哲记下了总书记的这句话,让他更坚定自己的选择。

    不久前,这个80后年轻人牵头研发了国内首个电力10千伏“雪花网”试点工程,为城市打造出一张国际领先的城市配电网。一片片雪花状的配电网,可在复杂的用电需求环境下自动检测故障,还能秒级自愈,让用户拥有“更丝滑”的用电体验。

    如今,青年电力人建成的片片“雪花”,正连点成线、密织成网,为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居民安全可靠用电,提供永不停歇的强大能源支撑。青春力量正成为能源革命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

    电力“毛细血管”毫秒级自愈

    从天津市区驱车一路向北一个多小时,在宝坻区一片绿色的青纱帐中,一座精致的变电站犹如一件大型工艺品点缀其间。这就是500千伏渠阳变电站。走进站内,入目的一组组220千伏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彰显着这座变电站的与众不同。这里应用了几十项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及15项自主创新技术,实现了节约资源、降本增效。

    这是天津电力“1001工程”的一个缩影。10年前天津电网主网不够坚强,且配网基础薄弱。为此,天津市与国家电网全面启动电网“1001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相当于为天津再造了一张崭新的电网,保障了北京以及华北地区安全可靠供电。

    强健了“大动脉”,还要畅通“毛细血管”。王哲团队注意到,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用户需求更多元化,配电网技术亟须转型升级。

    作为一名配电网规划人员,王哲带着团队致力于解决配电网发展的新问题,尝试用一种新的网架结构来包容和适应这种不确定性。

    雪花网的创意由此而生。传统的配电网结构一般是单环网或双环网,即通过两条线路为两座变电站建立联系。这种“两点成线”的组网方式结构清晰,但是对电力用户不确定性的适应性较弱。

    “是否可以将两点成线升级为三点成网或四点成网,创造一种像雪花瓣的电网结构。”王哲和团队立足现有电网展开了设计。

    经过数不清的实验,他们得出结论,可以基于天津电缆线路实际情况,用新办法优化电网规划。

    80后带电作业技术能手黄旭参与了“雪花网”的建设,他认为这种创新方法既安全可靠又经济高效,“在现有电网上稍加改造就能完成”。“雪花”的脉络更细密,让电网更强韧、也更灵活。黄旭解释说,“假如某一条电路出现故障,毫秒内就能自动隔离并切入另一条线路,随时根据需求灵活转移电力负荷,并实现自愈。”王哲测算了一下,雪花网让电网最大负载率较以往提升了近87%。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在试点建设专家评审会上为这些年轻人的创意点赞,认为天津电力10千伏“雪花网”建设方案可为我国更多城市、更多地区配电网建设提供演变路径,打造示范样板。

    创新需不断迭代适应时代需求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这让国网天津电科院变压器专业青年科研工作者魏菊芳感到一刻也不敢懈怠。最近,她和团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智能检修“机器鱼”小型化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

    一年前,魏菊芳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首个变压器智能内检“机器鱼”。这条像鱼一样的机器人可在大型变压器绝缘油中灵活“游动”,快速准确识别变压器内部碳痕、电树枝放电等典型缺陷,是电力保供的“黑科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她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我们要瞄准能源电力科技前沿,集聚青年力量在技术上深耕精耕。”她意识到,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加快电力智能运检原创技术的自主研发工作,并加强科技产品实用化推广。

    目前,她和团队正在攻关新一代变压器内检“机器鱼”小型化结构迭代设计,准备开发空间位置TPS定位系统和三维路线导航系统,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缺陷检测软件平台,让技术更贴近新时代的需求。

    用青春智慧守护能源生命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安全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事电网巡视工作的臧博琦注意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提到“能源安全”,而他守护的正是电网安全生命线。

    不久前,在天津西青区郊外巡查时,他的手机收到了一条信息,“霸某线20#杆塔线路保护区范围内有大型机械进入!”那里是杨柳青牵引站的直供电源线,也是城市电力生命线。收到信息后,他和同事迅速赶赴现场,制止了一台大型挖掘机的危险作业。

    “我们利用‘输电线路智能化的主动防外破系统’对线路保护区内的外力施工等隐患可以实现在线监测和智能识别。”青年巡检员王泽跃说,如今一旦出现异常状况,保护区附近杆塔上的声光预警装置会启动预警,可以向保护区内的施工人员发送短信提醒,运维人员的手机终端就能收到隐患报告。这也是青年团队利用各类智能化运检技术手段护航电网安全的创新之举。

    如今天津港成为全国首个“零碳码头”,拥有全国首个“近零碳”新能源车充电站,让“绿色的电”充“绿色的车”成为现实……放眼海河两岸,电力能源科技创新成果正在为城市带来更多创意和美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