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族音乐,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歌手穿着民族服装,站在林间田野中演唱。也许歌声悠扬,但和弦老气、曲调过时,音乐的气质难以契合年轻人的喜好。
事实上,古老的旋律有着青春的节拍。就如在最近音乐综艺节目《春天花会开》中,歌手郭曲将民歌《乌苏里船歌》改编为电音版;民族音乐专辑《彝·式感》搭配纪录片《云深之处》,用跨界融合+纪录片的形式,尝试民族音乐“破圈”;还有少数民族音乐人,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作词,以说唱的方式全新诠释……
民族音乐其实一直站在时尚前沿。
早在2004年,歌手刀郎一炮而红,他重新演绎的《新疆好》《驼铃》《草原之夜》等经典民歌,被广泛传唱;从大约10年前开始,驴友听藏歌走西藏的风潮迭起,民族音乐摇身一变,成为旅途的背景音;如今,民族音乐在创新的路上持续发力,跨界融合领域不断扩宽,从改编到原创,从音乐律动到视觉表达,创作者们持续探索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模式。年轻的音乐人正尽己所能,在民族音乐跨界融合的道路上深入探索,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把民族和家乡唱给你听
2022年11月,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青年莫色,正在成都为考研二战备考。彼时临近彝族新年,已经5年没能回家过彝年的莫色,被勾起浓浓的思乡情,对从小带大自己的外婆思念尤甚。后来,他由此创作了歌曲《给外婆的一封信》。
《给外婆的一封信》的歌词同时使用彝语和现代汉语,歌中展示的很多场景,都来自莫色记忆中和外婆相处的画面。“小时候,外婆总是带着我去赶集,在火塘边烤洋芋给我吃。她非常喜欢音乐,每当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她总会弹口弦(一种彝族传统器乐——记者注)给我们听。”
“我永远记得她对我的叮咛:‘你要去更大的地方,不要被大山遮挡了视线,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莫色说。如今,他走出了大山,学会了自立,而大山那头,让他牵挂的依旧是外婆,“我是带着对外婆的想念写这首歌的,也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可以慰藉自身的情感”。
自高中尝试说唱创作开始,莫色基本都会在其中使用彝语;在主题方面,大多选择爱、思乡、日常见闻等。他将火塘、荞麦花等家乡的事物写进歌中,希望通过音乐,向更多人介绍彝语和凉山。“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之一。”莫色说。
从音乐角度介绍家乡,莫色不是一个人。在歌曲《出征》中,95后佤族说唱音乐人“大舌头”将佤族老人讲的调子、说的祝福词融入歌曲之中。用现代音乐的表达方式,帮助大家在听歌的同时,了解佤族典故。
在“大舌头”看来,佤族是一个简朴、善良、勇敢的民族。他在歌词中写道:“我们都是大山的子孙,敬畏世间万物,记得这片土地养我们的恩。”同时,“大舌头”还在歌曲中描绘了佤族当代青年的奋斗图景,“那些深埋我们血液里,延续至今的民族精神,提醒着我们要保持初心,好好奋斗,好好生活” 。
在纳西语中,“天雨流芳”的意思是“读书去吧”。纳西族歌手“纳西少爷”以此为题,创作歌曲《天雨流芳》,希望通过这首歌,与年轻一代共勉:“读书是纳西族的传统,读好书是对民族传承的最好贡献之一。”
跨界融合不是拼凑了之
不同语言和音乐的跨界融合,从来不是生硬拼凑。“大舌头”坦言,佤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语法差异,让他烦扰不已。比如,汉语“来我家玩吗”用佤话语序表述是“来玩我家吗”。你写了一段中文,押韵,但把它翻译成佤语,就不成立了。
在一首歌中,既有现代汉语,又有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让不理解语言的听众理解歌曲并达到情感共鸣,是创作者要思考的内容。
莫色认为,旋律本身就有色彩,即便没有歌词,人们也能从中体会到情绪。不过,听众一开始可能会对其存在理解上的难度,因此莫色在创作时作了改良。在创作《给外婆的一封信》时,他同时使用彝语和汉语两种语言,降低听歌门槛。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大舌头”在歌曲中使用佤语的部分做了汉语标注。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独具特色,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环球音乐Capitol唱片中国总经理唐勇说,少数民族音乐有待被挖掘和推广,而他自己也在探究之中。
在发掘音乐新人时,对本民族文化和音乐的理解深度和对音乐融合的理解程度,是唐勇的重要考量标准,“不了解本民族文化是做不好融合的”。发现有潜质、有特点的音乐人后,唐勇不会马上与之联系,而是默默关注,观察其是否具备持续优质创作的能力,并通过作品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
唐勇说,作品要引发听众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将民歌、小调、祝福语等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其中,将具备民族特色的律动、乐器和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创新。“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和歌手做大量磨合。在尊重创作者本人意愿的基础上,给出建议,共同探索民族音乐跨界融合的新方法。”
传承民族文化 符合大众审美
唐勇用“多样性”“创新性”“自主性”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当前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特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把原来那一套简单学下来即可,而是要将它和各种音乐类型结合,进行创新。如今,很多年轻人有了这个意识,开始自主地进行创新与融合。”
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加入到对民族音乐的探索和创新之中。旅行者乐团创始人吴俊德曾参与拍摄纪录片《宝藏》,同藏族音乐人热西·才让旦一起深入云南丽江、迪庆,体验藏族乐器弦子的制作。在梅里雪山北坡雪达湖畔,吴俊德弹奏冬不拉,同藏族民间艺人的弦子合奏,探索民族音乐融合创新的可能。
唐勇认为,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这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我经常看到年轻人穿着汉服出外游玩,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音乐也是如此。现在,本土文化越来越被大众认可,民族音乐跨界融合创新的基数在不断增加。”
但民族音乐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唐勇表示,这主要体现在创作和营销层面,“我们在创作时,既要考虑到民族文化传承,又要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在营销渠道、方式方法上缺少先例,什么是合适的路径,我们仍在探索”。
《给外婆的一封信》创作完成后,莫色请老舅将歌曲放给外婆听。“虽然外婆只听得懂彝语部分,但她仍然很激动。她知道我喜欢音乐,但没想到我能创作出这样一首歌。”莫色说,那是他听过的最好的夸奖。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