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法律问答里的持久关切

中国青年报  |  2023-01-31作者:胡宁

    当了20多年律师,时福茂把职业生涯的大多数精力都奉献给了求助维权的劳动者。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折射了他多年来关注职工权益保障的奔忙。每次遇到类似问题,他总认为自己有做点什么的责任,2022年11月底的那天也不例外。

    那天中午,北京市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劳专委”)主任梁枫在委员群里征求委员意见,看是否要共同修订一份新的关于疫情下劳动用工合规与劳动关系的法律问答。

    时福茂第一个响应,他连中午饭都没吃,赶紧修订这份问答。

    后来,这份包含了44组问答的《疫情下劳动用工合规与劳动关系法律问答(2022)》通过北京市律师协会的官方公众号于2022年12月中旬发布,内容涉及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与变更,加班、工资、工伤认定等7个方面。参与修订的11名律师,大多是一些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合伙人,在劳动法领域有丰富经验。

    对他们来说,修订这份具有普法和大众服务性质的法律问答,从业务上讲并不难,更重要的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这份责任心。早在2020年疫情发生之初,这份问答的前身就已经推出。当时,由于时间紧,且要新制作一份法律问答,较之这次修订,参与的律师人数更多。

    工资怎么发、假该怎么放?劳专委副主任、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崔明明发现,这3年,自己身边很多律师都被问过这两类问题。

    一些误区客观存在,也有新问题层出不穷,等待解答。有的企业认为,生产停了,员工没来,工资就可以直接不发。再后来,有员工感染了,因为没有做核酸确诊,面临到不到岗、居家办公扣不扣工资的问题。

    崔明明回忆,“我们都有不同的客户,早先的问答受到客户咨询的启发,我们发现现实中有这些疑问,并且延伸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2年版的法律问答,也是在政策变动的背景下产生的。劳专委的委员们达成一致,综合此前的经验,他们可以就目前已经确定的热点问题作出回答,以免在基本问题上产生更多误解和矛盾。

    还有一些新的具体问题,在实践中律师们持不同意见。崔明明认为,很多时候劳动法律师更像是“法官”的角色,要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化解矛盾于未然,而不是仅仅从单个客户的眼前利益出发。保护企业良性发展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二者从长远上看并不矛盾,但在具体问题上,每名律师都要考虑怎么去“平衡”。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被调整为“乙类乙管”,这份问答的部分内容在诞生后仅一个月就“不合时宜”了。不过在时福茂看来,没有谁“先知先觉”,重点是作为专业律师,要随时随地关注政策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恰恰是劳专委以及像他这样的专业劳动法律师的职责所在。

    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适应新阶段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依法妥善办理相关刑事案件的通知》。当天,时福茂就录了一条近3分钟的普法视频,讲述新规带来的新变化。

    这是作为70后的他近期开启的一项尝试。时福茂粗略地计算了一下,2022年自己公益服务的时间就有700多个小时。每个月,他都会参与有关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普法活动。2022年3月开始,他还开始了在北京市总工会劳模律师团的定期值班。同时,他还继续承接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劳动领域的案件化解服务。在律师协会的活动之外,他还热心地开展了一系列普法公益讲堂。立法、司法领域相关的研讨、建言,他也积极参与。

    在时福茂看来,从事公益服务早已是一种“惯性”。

    走进社区普法时,有的老人会握住他的手。20多年里,他收到了200多面来自务工人员的锦旗。这些细节代表了时福茂更加在意的东西:帮别人解决了问题。时福茂打心底里觉得,“他对我产生好印象了,一定会更相信法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描绘着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这份蓝图也牵引着律师更有作为。在受访律师看来,恰是在咨询中提出公允的建议,撰写一份合规手册,在社会公众有疑问的时候及时修订一份法律问答,一件件小事,成了向着法治社会一次次坚定的迈步。

    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乡村,从“云端”的“京律学苑”课程、手绘普法漫画,再到线下的公益法律服务和一系列普法及青年律师培训活动,北京律协在为“公益法律服务在身边”撰写的开栏语中说:多年来,北京律师行业一直积极贡献首都律师的智慧和力量,希望能带动更多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事业,打造一支永远跟党走、始终践行“人民律师为人民”的队伍。

    崔明明说,“在将法律业务作为谋生手段的同时,我们可以为首都的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新一年开始了,他和很多律师一样,不管工作多忙,都期待着能用更丰富的方式在民生实事里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沿着法治之路,拥抱更好的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