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协委员建议加强ICU人才储备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01-18作者:尹希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这一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刘景院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医药卫生界”界别委员。

这位在传染病领域深耕30余年的医生关注到,本届北京“两会”释放出了扎实的发展信号,实施“乙类乙管”方案后,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过去3年,刘景院一直忙碌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盯”在病床前,尽可能多地把危重症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用他的话说,即便在办公室里处理事情,“如果住院医师喊一嗓子,我拔腿就过去”。

目前,北京市各大医院门急诊就诊人数都逐渐下降,而在ICU的病房里,忙碌的状态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刘景院解释,ICU的接诊呈现“反季节”状态,每到临近年关,轻症病人一般不到医院,来的往往是重症病人。同时,ICU病房会接收其他科室转入的病人,救治的担子又多了一份。

此次参会,刘景院带来了关于疫情防控新阶段下ICU人才储备的提案。

根据一线调研经验,刘景院发现,多个医院在疫情期间都暴露出了人员短缺的问题。

通常,ICU病房内医患配比为1:1,医护配比为1:3,床位预留20%左右以应对紧急情况。而疫情期间,由于患者数量成倍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相应地翻番,病房运转基本处于超负荷状态。

其次,一名重症医学科硕士毕业生成长为“熟手”至少需要两年的临床实践。根据实际培养情况,ICU在各大医院中属于小众科室,病房数量有限,这也就意味着医生临床实践资源有限。

刘景院补充道,由于ICU病房内工作难度大、强度大,有些医生出于身体等原因考虑没能坚持下来。多重因素叠加下,造成了目前ICU人才储备不足。

在首都疫情防控新阶段下,刘景院建议,ICU适度扩招医护人员,应对可能出现的“未知数”情况。同时,医院调动院内资源,通过定期轮岗、培训进修等形式建立培养具有重症医学技能的医生,建立起医院人才储备库,确保突发情况来临的时候有人冲、冲得上。

实操层面外,刘景院还关注到了医师执业范围的设置完善问题。他举例,根据现有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重症医学科与内科属于同一执业范围,也就是说,医师只能从重症医学科和内科中二选一。

2021年通过的新《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医师经相关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可以增加执业范围。法律、行政法规对医师从事特定范围执业活动的资质条件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实际执行中,对执业范围的增补尚无明确的标准。刘景院提到,医院内部分高年资医生取得执业证书的时间先于重症医学科设立时间,这也使得高年资医生面临执业范围的重新界定问题。

学者樊荣也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与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困惑与政策建议》中论证,现有诊疗科目与执业范围二者互为前提,产生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顺序矛盾。

学者喻小勇、田侃在《我国中医执业规制现状与思考》中还提到,由于现有法律制度规定的模糊性、政策差别的地域性、医院负责人的偏好等因素,存在中医类别医师只能到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执业,不能到临床中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精神科等科室执业的现象。

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制定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着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救护设施配备,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作为新委员,我想更多地关注‘国之大者’,通过调研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建言献策。”刘景院在小组讨论中提到,在履职期内,将针对卫生健康领域的体会、困惑,做好调研和总结,助力首都卫生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