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的一代,向当代青年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既是职责也是使命,是践行“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的重要一步。
中国青年报社作为团中央机关媒体、作为最贴近青年的媒体,积极探索创新阐释“两个结合”,以文化赋能、以思政育人,将其丰富内涵、思想精髓以适合青年特点的方式,进行年轻化、当代化、时尚化的呈现。2022年12月26日至2023年1月6日,中青报推出“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跨年联播活动,展示青春上善好活法,与亿万青年同频共鸣。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书籍,是丰富的宝藏。12天的跨年联播活动特别推出阅读板块“绽放·书香”,多位作家在联播中亮相,每天的联播也都以“荐书”节目收尾。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那么,年轻人由此“课”出发,所得也必会渐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我们又跟随中国青年报社出品的青春国潮微综艺节目《我的节节》,在北海公园的古建筑中寻找“龙之九子”,在恭王府的“曲水流觞”亭里感受古代文人雅士之乐,在地坛探秘古代帝王“祭祀地神”仪式,通过古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春的声音源自传统文化,而在传承与创新中,这一届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站位。在北京中轴线鼓楼附近,一家充满京剧元素的咖啡馆总是挤满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咖啡馆主理人刘振是一名90后,自小学戏,曾是一名职业京剧演员。他不仅自己爱京剧,还想方设法地让更多年轻人走近京剧,咖啡馆就是他的“阵地”之一。对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来说,捏面人是他“接收与输出”文化的方式,他将老手艺做出新题材,还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让这项国家级“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活动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向青年展示文化源流,青年的多元创造力也反哺传统文化,打造属于青春一代的声音,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步子更年轻化、当代化、时尚化,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正以青年方式娓娓道来。
据2022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其中30岁及以下党员1262.4万名,31至35岁党员1153.5万名,约占党员总数的25%。青年与党始终保持亲密性,这也是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的基本内容和成功实践。坚持党管青年是确保我们党青春活力、确保党的事业能够代代相传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一直坚守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而青年对党的无限信赖离不开向青年讲好党的道理、讲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与运行规律,这就是思政课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重要论述清晰阐明了思政课的内在属性和根本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发展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青报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服务青年成长的初心。在“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活动中,“铸魂·树人”一节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了思政课“两个课堂”的融合发展,关注讲好“两个结合”新颖故事,既有学校课堂深度挖掘、拓展历史思维、国际视野的思想含量,也有聚焦发展需要、回应学生关切的社会大课堂的生动实践。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杨士莪经历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年代”,见证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变化,不变的是杨院士终始如一的信念:“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民航飞行员刘传健在9800米高空“生死迫降”,36次精准无误的操控将全机旅客及乘组人员安全送回地面,造就了3U8633“史诗级备降”的传奇。刘传健以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信仰和职责,为广大青年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也讲述了一个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与当下实际相结合的中国故事。
中青校媒在对00后的一项调查中发现,92.01%的受访大学生会较多地主动学习、研读党史;他们对思政课整体评价较高,平均分数为4.345分(总分为5分)。思政课促进00后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他们认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激扬青春梦想”,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青年的发展进步需依托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中青报始终走在前沿。中青报的“大思政课”云平台贯通报、网、端,集思想性、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为一体,开设“青年大学习”“青年团课”“思政慕课”“思政实践”“思政云课堂”“思政讲理”“话题互动”七大板块,推动思政课堂走进网络;还打通社会大课堂,通过“三下乡”走入田间地头、以“KAB创业教育”推进国际交流,打造特色文化思政产品,让社会实践与网络空间不断融合。
第一批00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他们年轻、时尚,他们传承、创新,他们的与众不同或将掀起新的浪潮。中青报将秉持初心与青年同向同行,面向未来,以更好的姿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做好“两个结合”年轻化、当代化、时尚化的理论呈现,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挺膺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的青春之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下一个百年,青春的底色仍是中国红,中青报会继续陪每一个青年慢慢变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梅潇予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