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孙太一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21日,美国华盛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问华盛顿特区之前,美国和乌克兰国旗在首都华盛顿飘扬。 视觉中国 图
新年伊始,俄乌冲突也进入到了第二年。美国民众对乌克兰的支持依旧高涨,但已经与冲突刚刚发生时有了一些不同——去年春天,华盛顿的一些人行天桥上纷纷挂上了乌克兰的国旗,不断提醒从其下经过的来往车辆乌克兰需要美国的支持。而当今,一些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尤其是保守派的选民已经开始质疑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是否仍然值得,尤其是美国国内有很多自身问题亟需资金支持,经济上的通胀压力也仍旧居高不下。美国人是否已经厌倦了对乌援助?2023年,美国还能持续为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吗?
党派差异扩大
在美国,通过民调来判断外交政策并不一定准确,毕竟绝大多数美国人只关注内政,他们更倾向于让选出来的代表、官员来做外交上的决定。当前美国虽然已经持续几个月给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但并非通过增加税收来支付,而主要通过借钱,向他国借、向未来借。因此美国民众也没有直接感受到纳税压力的增加而对支持乌克兰感到反感。当前美国对乌态度有所松动的首要原因是党派差异的扩大。
共和党内部尤其是极右翼中的小政府主义者、孤立主义者的呼声在最近几个月有所抬头。而且相关声音已经开始对麦卡锡所代表的温和派造成了冲击。通过反对获得话语权、提升曝光度是共和党右翼的重要策略。从麦卡锡的众议院议长选举困难重重,到诸如援乌方式与力度的分歧都可以看出右翼正在越来越多地积累政治资本,不仅影响共和党,而且也会借众议院多数挑战民主党之前几个月的援乌行为。民主党之所以在2022年末又一次通过一大笔对乌援助,就是怕共和党控制众议院之后不再积极支持。最新的法案甚至已经包含了接下来数年对乌克兰军队的培训资金。
对援乌有质疑的共和党议员的主要动机也许并不是要实质上迅速削弱援助的力度,而是想借机加强对拜登政府在援助过程中的监督,以增加透明度为借口削弱拜登及民主党的政治资本,从而为2024年的大选塑造有利的舆论环境。麦卡锡迫于相关压力,也已经表态接下来对乌援助将不再会是“空头支票”。可以看出,共和党右翼对温和的共和党及民主党议员打“对乌援助牌”可能会频繁发生。只要冲突不结束,相关行为可能会愈演愈烈。
民主党当前依旧主导行政部门,且援乌抗俄是拜登政府上台后的重要政策,所以不会轻易放弃也不能放弃。国防部、财政部等多名高官已经纷纷表示过战争打多久,美国就支持多久,以对外展示决心和意志。于是,一个是否持续援乌的涉及美国国家利益的问题当前其核心已经转化为共和党党内以及两党之间的博弈。
战略利益的考量
美国援乌并非完全受到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驱动。事实上,之所以乌克兰迟迟没能加入北约就是因为美国当年认为乌克兰不够“民主”,还有很多腐败问题需要解决——当然其领土并不完整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当前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更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量,且已经有了重大的收获。
俄乌冲突前,美国和欧洲之间处于后特朗普时期的猜疑状态。拜登上台时最为担忧的是《中欧投资协定》一旦真正落地将让中国和欧洲迅速走近,尤其是法德还一直在推动欧洲的“外交自主”。而美国在其他地区的盟友、伙伴也非常担心美国再次像特朗普一样抛弃他们,甚至抬起贸易战的枪口对准他们。拜登上台之后,与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的关系也一直不温不火。因为一些外交上的失策还不得不主动发起“弥补外交”,以避免这些国家倒向中国。
俄乌冲突完全改变了对美国不利的战略局面。一些北约国家再次看到了留在联盟中的好处,虽然美国在对俄制裁以及掌控全球能源贸易方面可能拿到了一些好处,但其对乌源源不断的、实打实的支持确实让欧洲国家,尤其是距离俄罗斯边界较近的国家感受到了坚强的后盾所带来的安全感。北约因此重获新生。美国自己也可以在不用出兵的情况下削弱俄罗斯,最坏的情况是乌克兰失败,最好的情况是俄罗斯从此一蹶不振,美方一本万利。
美国战略界同时认为,对乌克兰的援助及对俄罗斯的制裁重新确认了美国的战略可信度,让其他竞争对手看到站在美国对立面的后果,提升了威慑力。美战略界还认为援乌的武器装备并非完全浪费掉了,而是在战场上得到了很好的调试,这使得未来在战争中再次使用这些装备时可以得心应手。
不过,美方当前的战略利益已经基本收获完成,持续地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将越来越小,而潜在的隐患也会越来越大,越拖反倒可能越有变化。因为美国国内政治形势、党派立场的变化,美国可能会越来越希望欧洲国家自己能加大对乌的援助力度,而不是完全靠美国。但欧洲国家则比较反感这样的压力,德国、波兰这样的欧洲国家内部还因为援乌武器的协调关系变得紧张。接下来,美国先前投入所积累的政治资本因为援助不坚定或对欧提过多要求而存在被大量消耗的可能性。且美国只投入军火不愿意实质卷入很可能使得战场上的局面最终变得对俄罗斯更为有利。假如投入很大而最终还是输掉了战争,那真是落了个得不偿失。
三难选择
美国当前在援乌决策上面临着三难选择。一方面,美国不想升级冲突,因为这可能会触发核战争,也会直接将美国自身卷入。美国一旦真正卷入(比如派部队进驻乌克兰),则并不会很容易就能撤走,越南、伊拉克、阿富汗都是很好的先例。这也是为什么拜登政府从一开始就只提供武器装备,但不派军队的原因,这样随时可以调整美方的参与程度而不会有太大的包袱。为了避免俄罗斯采取过激行为,美方还特地改动了提供给乌克兰的“海马斯”(高机动性炮兵火箭弹系统发射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以避免乌克兰用它来攻击俄罗斯境内的目标。
但另一方面,美方也无法撤走对乌克兰的支持,因为美国人不想让自己的投入白费,尤其是如果俄罗斯最终胜出,对美国的士气、战略可信度及与欧洲盟友的关系会是很大的打击,政治上拜登在美国内部也无法向选民交代。一个输掉和俄罗斯战争的美国总统,怎么还能想着要连任呢?
如果不能增加支持力度迅速取胜,又不能撤走援助以止损,那就只能维持现状,以短程常规性武器帮助乌克兰“不输”。但这第三种选择会持续耗费美国的弹药、武器、装备。美方决策圈认为不能把所有的储备都运往乌克兰,美国需要留着储备以防台海有事时没有足够武器支援台湾的局面。美陆军负责采购、技术和后勤的助理部长道格·布什已表示,由于向乌克兰捐赠大量弹药,美盟友的弹药库存已经告急,美陆军正寻求在未来三年内“大幅”提高155毫米炮弹的月产量。
面对这样的三难选择,美国接下来可能不得不考虑此前一直拒绝的第四种选择,也就是创造条件让各方回到谈判桌上来,以增加促成和平协议的可能性。这同样也是越来越多美国人的想法。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之前就有民调显示,近半数美国人(47%)希望华盛顿能敦促基辅去与俄罗斯协商和平协议,解决争端。但美国几个月来对乌克兰的支持已经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及乌高层信心大涨,去年2月可能直接愿意谈判的他们现在可能会要求至少等俄罗斯先归还顿巴斯地区甚至还要包括克里米亚地区才愿意坐下来谈。当然,乌克兰当局也同样看到了白宫面临的三难选择,觉得华盛顿不可能轻易放弃,而只要军火能源源不断被运到乌克兰,俄罗斯就没有办法取得胜利。美国的决策在短期收获了大量的战略利益,却也同时为长期的战略不稳定以及风险和挑战埋下了伏笔。
(孙太一,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