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守护熊猫家园?四川在COP15上介绍经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12-13作者:王鑫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随着一幅幅或冰天雪地、或绿意盎然、或万物竞放的画面铺陈开来,当地时间12月11日上午,根据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纪录片《生态秘境》制作的主题宣传片《川生万物》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首播,拉开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四川日边会的序幕。

此次边会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主题是“共同守护熊猫家园”,来自各领域的专家作主题报告,分享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

COP15四川日边会现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物种基因库之一。

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领导人峰会上宣布,设立大熊猫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个省份,其中四川境内划定的面积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70%以上,为大熊猫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COP15四川日边会现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雷毅在致辞中说,为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四川实施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等一批重大工程,划定14.86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全省共建有自然保护地530处,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四川有野生大熊猫数量1387只,较第三次调查时新增了181只。

除了大熊猫,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在消失百年后在四川再度被发现。四川还有“四不像”的麋鹿、“漂亮的猴子”川金丝猴、“猛禽之王”金雕和海雕、高原兰花、“高山牡丹”全缘绿绒蒿、“裸子植物活化石”攀枝花苏铁等珍稀动植物,呈现了万物生灵自然和谐的景象。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四川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在边会活动上,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源月分享了一个小故事。黑颈鹤是唯一在高原生长繁殖的鹤类,栖息在海拔3500米的若尔盖湿地,过去受各种因素影响,黑颈鹤数量骤降,被列为易危动物。为拯救黑颈鹤,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建立了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牧民新政、生计替代等工程开展,牧民从草原的利用者转变为守护者,有了新的身份——生态管护员。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守护下,2020年全国黑颈鹤数量已达到15000只,濒危等级下降为近危。

保护地建立和管理由政府主导,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桃花源基金会通过与四川省平武县签订50年托管协议,建立老河沟保护中心保护区,政府把一片区域委托给一个民间机构进行管理,让各方力量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基金会做保护,和村民沟通,既谈保护大熊猫,又跟猎人们讨论怎么管好山上的药材。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社区负责人田犎说,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也保护好村民赖以生存的药材资源,协助村里发展产业资源。基于产业的保驾护航,保护效果很明显,多年不见的羚牛下到了村庄里,黑熊做的树巢也随处可见,水獭又出现在了河沟里。

“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方面,着力实施完整保护,加快栖息地连通成片进度。”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栖息地处处长古晓东说,保护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实现大熊猫野生种群稳定繁衍和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基础。四川将结合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演替和地带性分布规律,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生态措施,加快栖息地连通成片变零为整进度,为种群间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成都市委副书记谢瑞武表示,成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多样生物与城市的相融共生,按照COP15会议制定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内容,成都市以公园城市建设为重要载体,持续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更多的实践,贡献更多的智慧。

加强以大熊猫为旗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长王景弘呼吁,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及个人加强合作,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家园。

责任编辑: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