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荣誉大于天”

——记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七支队国宾护卫中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11-25作者:郑天然 赵安琪

“国家荣誉大于天”

——记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七支队国宾护卫中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见习记者 赵安琪

2021年7月1日中队圆满完成“七一勋章”颁授仪式摩托车护卫任务。李响/摄

最近,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七支队国宾护卫中队的官兵们格外忙碌。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数位外国领导人接连访华,中队担负多场国宾护卫任务。一条条护卫路线上,队员们身着礼服、驾驶摩托车,车队警灯闪烁、马达轰鸣,呈雁阵式队形飞驰而过,护卫国宾车队威武前行。

作为国宾护卫队重组后的首批队员,中队长邵明路驾车行驶在11月的北京街头,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我国过去十年的发展成就,在这非凡十年中,国宾护卫队与国家是同发展、共成长的。”邵明路骄傲地说。

“十年来,我们护卫国宾、服务外交,见证着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家的发展走向辉煌。”邵明路说。自2013年重组至今,国宾护卫队圆满完成2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800余场次国宾护卫任务,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张闪亮名片,被誉为“中华第一骑”、流动的“仪仗队”。

邵明路在国宾护卫队服役已近10年。他忘不了2013年国宾护卫队正式重组的那天,经选拔,邵明路与其他200多名武警官兵一齐来到国宾护卫队,满怀热情开始了重组后的第一次训练。

最初的国宾护卫队几乎“从零起步”。邵明路记得由于多年没有执行过护卫任务,当时的中队连一辆像样的摩托车都没有,只好找出以前的任务用车,“一边修车一边练”。训练课目则要自己摸索,没有教案、没有教练,两位已退役的前护卫队员被请回来作教员,“但训练计划要重新制定。大家白天训练,晚上熬夜手写教案,再结合教案研究每一个动作怎么做。”

“从推车训练开始,车一次次倒了再扶起来,一天训练十几个小时。有时隔着手套掌心都磨破了,但没有人觉得苦。”回忆起过去,邵明路的眼里闪烁着光芒,他兴奋地解释,“这可是来国宾护卫队啊,能执行这样神圣光荣的任务,人人都向往!”

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焕然一新的国宾护卫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14年 10月21日,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抵京访问,国宾护卫队正式亮相,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终于再次以这一国家最高礼仪迎接外宾到来。


中队进行适应性道路训练,提高护卫队员应变能力。安晓惠/摄

“我们见证着国家发展,也是国家高速发展中的一份子。”邵明路说,如今的国宾护卫队和最初重组时“有了很大变化”。摩托车车型由原来的“宝马850”改为国产“春风650G”,官兵的礼服改为春秋礼服、夏礼服、冬礼服三种,“我们骑上了国产车,穿上了漂亮的礼服,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大国外交中来。”

一级上士田耀宇是中队执行任务最多的几位老兵之一。在他看来,驾驶摩托车护卫国宾,也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他至今难忘2016年,G20杭州峰会召开,国宾护卫队首次跨区执行任务,前往杭州护卫应邀前来的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由酒店抵达会场。

田耀宇是北方人,9月的杭州对他而言潮湿闷热,“每天身上湿漉漉的,饮食也不习惯”。但任务更重要,身体的不适可以暂搁一旁。由于外宾多、车辆人手有限,国宾护卫队首次尝试3人一组护卫一辆车。为了确保每位外宾最终都能从不同的酒店顺利抵达会场,半个月的时间里,田耀宇和队友们每天研究路线,分组进行训练,适应陌生环境。最终国宾护卫队圆满完成护卫任务,他们英姿飒爽的形象也被路人拍下发到网上,被网友称赞为“西子湖畔流动的风景线”。

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中国迎来主场外交时刻。国宾护卫队再次出动,为活动保驾护航。

“这次我们作为东道主,必须做到最高标准。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理念。”中队政治指导员刘赫说。六十多公里的护卫路线,他们反复勘察,每一处路段、每一道桥梁都了然于胸。论坛开幕当天,在通往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的路上,29位外国元首用车陆续经过,国宾护卫队分组迅速跟进、流畅衔接,整齐有序汇入车队,一路护卫前往会场。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宾护卫队员护卫外宾。安晓惠/摄

在刘赫看来,踏上护卫路线的一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为此任何付出都值得。“哨位就是我们的战场。国宾护卫队不仅是礼仪队,更是护卫队,作为军人必须保证每次护卫零失误、零差错。”刘赫说。

想要达到这一标准并不容易。从北京首都机场到钓鱼台国宾馆,全程30余公里,可分为9至25车5种护卫队形。前后车距1.5米,快时车速达到120公里/小时,慢时车速5公里/小时也要稳如泰山。为此,国宾护卫队队员们在20厘米宽的窄桥上训练直线行进,低速行驶时在油箱盖上摆放满杯水锻炼平衡性。

在中队有一面“手套墙”,上面挂满被磨破的手套,记录着一茬茬中队官兵的艰辛付出。因为训练强度大,队员们平均每半月磨坏一双骑行手套,每两个月踢破一双马靴。在真正有资格出任务前,每位队员还要经历体能、技能、心理素质等6大模块54个课目的艰苦训练,熟练掌握60余项摩托车驾驶高难动作,每个课目必须“优秀”。同时还要掌握擒拿格斗、快速应变等课目技巧,确保遇有特殊情况能够及时稳妥处置。

中队手套墙,记录了官兵的奋斗历程。石玉涛/摄

“每个课目都要训练成百上千次,有时也会感到枯燥,但一想到是作为国宾护卫队队员在训练,又觉得无比光荣。”下士万象翼笑着说,每个人都期盼训练达标、成为正式队员的一刻。每年,中队会举行授车仪式,由即将退役的老兵向新队员交接摩托车钥匙,同时颁发印有个人编号的证书。每个人的编号都是独一无二的,代表着“从这一刻起,你就真正是国宾护卫队中的一员了”,“值得终身纪念”。

刘赫认为,“国宾护卫队”这五个字能够给队员带来“莫大的荣誉感”。“进了国宾护卫队,执行过国家重大外交任务,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发生转变,国家荣誉大于天是公认的事。”刘赫说,在中队每位队员都会自觉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发展,“大家有一种明显的感受,我们与国家紧密相连”。

不久前,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宾护卫队担负某临时任务。开幕会当天,中队官兵们分散在各个点位,自觉通过电视、手机等收看了直播。大会闭幕后,一系列密集的主场外交活动接踵而至,任务官兵们自觉组成“移动党小组”,利用任务间隙抓紧学习。

“有时一趟任务就要出去一整天,没有完整时间,大家就利用在保障车上休息的时间学习讨论。”刘赫解释说。他们组织起“强军思想领学 主席讲话领读”活动,在任务现场读原著、学原文,并结合每次具体任务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名年轻的战士在读完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感慨:“我们的任务与国家息息相关。”田耀宇则在愈发密集的外交活动中明显感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了”。

中队官兵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朱新明/摄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应邀访华,国宾护卫队负责为其护卫。这一次,年轻的95后战士万象翼终于从“见证者”变为“参与者”,首次正式执行护卫任务。

得知自己被选上后,万象翼兴奋得很长时间没有睡着。任务当天,长安街上阳光明媚,他和战友们一起昂首挺胸驾车前行,“努力为新征程上的大国外交开个好头”。当摩托车经过天安门时,万象翼忍不住热泪盈眶,“仿佛三年来的努力和坚持,就是为了这一天”。

与万象翼同岁的大学生士兵乔延升,因为入伍稍晚两年,还没有资格参加中队的重大任务。但他已经想好了,要留在国宾护卫队干下去,他还在今年年初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的二十大召开当天,他在日记本上写下六个字:“新征程,再出发。”这位1999年出生的小伙子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加入到国宾护卫队任务车队中,驾驶摩托车“为大国外交护航”。

责任编辑:赵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