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火星 光机报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10-20作者:王培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空间光学研究三部是该所承担航天相机总体设计、工程实施及相关创新性研究的部门,“天问一号”高分辨率相机(以下简称“火星高分相机”)在这里诞生。10月16日,空间光学研究三部的科研工作者们早早来到会议室,准备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


二十大报告提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铿锵有力的表述,让收看直播的“光机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星高分相机是火星环绕器上的重要载荷之一。探测器经过半年的飞行,到达火星环绕轨道。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由火星高分相机拍摄的我国首幅火星图像。截至2022年2月,火星高分相机已获取超过270G的原始数据,这些图像数据将为我国开展火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从地球发出的指令到达“天问一号”需要约10分钟,而研制火星高分相机的路,从前期论证、确定立项再到发射成功,走了近10年。

火星高分相机团队由30多人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5岁。“火星探测距离遥远,环境条件苛刻,有太多的未知性。在探测资源条件严重受限的情况下,要实现火星高分相机的高性能,有诸多难点与挑战。”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火星高分相机副主任设计师孟庆宇说。

在论证阶段,团队自我否定了数版设计方案,才最终确定了指标最佳、性能最优的研制方案。由于每隔两年才会有一次火星冲日,也就是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如果错过,要再等两年。2016年立项后,研发团队就进入了“作战状态”。

“国家等不起,谁也不愿做那个给队伍拖后腿的人。”孟庆宇说,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时且高质量完成任务,火星高分相机团队制定了细化到每一天的研制任务时间表。为了保证进度,团队几乎全年无休,即便是通知节假日可以休息,大家还是会像往常一样来上班。

“研制过程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都不值一提。”负责火星高分相机产品“六性”的设计师王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肩上的责任。相机试验和检测过程中,每个岗位和操作,都由两个人一起承担:一个人操作,一个人复核,确保每一个问题能被及时发现。

“不敢也不能懈怠。”担任火星高分相机地面检测的设计师姬琪已经在光机一线奋战了20年。2020年,在火星探测器发射前四个月,他就前往发射场做火星高分相机的调试,不能随时返回长春。而当时他的妻子正在孕期,需要照料。同在长春光机所工作的妻子,深知这份工作的重大意义,全力支持姬琪。


这一年,姬琪双喜临门:圆满完成火星高分相机的发射任务,迎来了女儿的出生。为了纪念这段经历,他还专门给孩子名字取了一个“星”字。

作为中国第一台火星高分辨率相机,其出色的实力不容小觑。它能在距离目标265公里处实现0.5米像元分辨率的光学成像。团队研发人员说,这好比站在长春市中心观看沈阳市中心的一台轿车,可以分辨出是三厢车还是两厢车。

“在光机所,攻克的一次次航天和深空探测难题,取得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靠的是航天精神的一代代传承。”长春光机所空间光学研究三部主任董吉洪说。

在空间光学研究三部,多处都标示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践行航天精神,已经成为大家日常工作的方式。

董吉洪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1995年刚到长春光机所工作时,他的研究方向是光电领域。在老一辈科学家和院士倾囊相授、事无巨细地培养下,董吉洪从科研新人成长为一个个国家重大项目的把关人。

老一辈科学家对年轻人的指导,具体到会仔细标出一篇科技报告中的错字,会指出语句是否通顺。董吉洪说,如此仔细的指点,让大家从入职就对工作有敬畏之心。

如今,董吉洪是部门年轻人的“肩膀”,是大家的主心骨。“有问题,找董老师”成为团队成员的习惯。为年轻人指点迷津、提供资源和平台,引荐其他老专家,是董吉洪的乐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人才事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鼓励青年人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勇于攻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在重大项目中得到淬炼,长春光机所在每次攻坚克难中,都在参与研发的人员中设置年龄梯队,其中有学科带头人,有业务骨干,也有刚入职的新人。

近年来,长春光机所还设立了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曙光”和“旭光”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特殊青年奖励计划,不断提高对青年人才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力度。

孟庆宇就是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2012年,孟庆宇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入职长春光机所,就参与到了火星高分相机项目中,成为光学系统的设计师。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边请教。10年里,孟庆宇从主管设计师成长为副主任设计师,从参与项目到牵头论证和研制项目。

“现在是青年科技人才大干一场的好时机。”孟庆宇说。当下,长春光机所空间光学研究三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们正在向巡天望远镜发起挑战。

在向深空探测不断迈进的求索路上,一批批长春光机人加入其中,为世界打开一扇扇能看到星辰大海的“窗”。

责任编辑:原春琳,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