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济大人”

济南大学  |  2022-10-07

 “要做村民的贴心人”,这是济南大学四位省派第一书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去年下半年,徐兵、张依凤、陈军、赵萍四位第一书记来到聊城市莘县古城镇,驻村扎根。一年来,他们知民情、晓民意,解民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文化优势,积极承担起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三农的责任,推动聊城市莘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济大力量。




技术力量入户到家



为盘活村里闲置坑塘,改善人居环境,在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专家教授的帮扶下,张依凤结合古城镇的“一拆三清一治理”工程,打造“如意湾”项目。废弃坑塘蝶变成如意美景,形成了特色产业,壮大了村集体收入,实现整治人居环境与扩宽致富渠道的双赢局面,达到了产业生态“双振兴”的喜人效果。




为提高产业扶持效果,第一书记们为乡亲请来农学专家、济南大学教授徐会连,他为村民的蔬菜大棚种植和牲畜养殖带来了良种良法,改善了产品品质,其中“香妃猪”养殖技术和“万米草城”生物有机肥项目进一步促进产业增效,为老百姓提质增收。目前第一书记们正在联系济南华联超市,让百姓的“香妃猪”和生态蔬菜走向济南市民的餐桌,为老百姓铺就生态产业路,走上致富快车道。





唱响村集体增收大戏



第一书记们驻村工作以来,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用心用情做好帮扶工作,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让老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8月16日,山东卫视《新闻联播》栏目题为“省派书记搭台 唱响村集体增收大戏”报道济南大学省派第一书记赵萍典型工作案例。




 聊城市莘县古城镇舍利寺南街村村民们笑逐颜开,他们刚刚拿到了8万元的产业收入,这笔收入是村民们入股当地爱佳蛋鸡养殖产业园的分红。 除了产业分红,第一书记们还大力发展坑塘经济,为全村100多亩坑塘办理滩涂养殖证,争取坑塘专项资金6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养殖项目,尝试池塘生态养殖、圆筒式养殖、渔藕综合种养和休闲渔业等模式,搭建“互联网订单+合作社+农户”平台,并积极联系食品营养专家,开发鱼皮、鱼片、荷叶茶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每亩可实现年收益7万余元。 一系列举措切实提升了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带动周边村农民就业,同时给村集体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




村支部书记张学涛自信地说: “在未来两年,村集体收入可达到50万元。 ”





惦记村民的“电”记



第一书记们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得知,杜楼新村原有的变压器变压容量不足,电线线路老化,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他们多次与供电公司协调,为村里电改争取资金近70万元,新增和改造变压器各2台,新栽电线杆70根,架设高压线1千米,低压户线5千米,彻底解决了该村“低电压”和用电难问题,确保全村900余人用上了安全电、放心电,村民幸福指数得到大大提高。




“村里电网改造后,我们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家都能正常用上空调、微波炉等大功率家电,济南大学省派第一书记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山东省莘县古城镇杜楼新村村民陈贵峰说。

民生实事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为民情怀,济南大学第一书记们始终把村民的生活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做好每一件民生“小”事,为村民谋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一点一滴中走进百姓心里,温暖了老百姓的心窝,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途中书写属于“济大人”的精彩。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