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诺奖| 诺贝尔文学奖如何评选?专访诺奖评委马悦然夫人:他连读什么书都要保密

扬子晚报网  |  2022-10-07作者:孙庆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即将于6日晚上公布获得者。正式揭晓前,从各个渠道散发出的候选者名单,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网友热议。欧美的一些博彩公司放出赔率榜,连续陪跑15年的村上春树依旧“榜上有名”,中国作家阎连科、残雪、余华也在榜单前50。

这些赔率榜名单是否可信?诺贝尔文学奖又是如何评选?10月5日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诺奖评委、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的遗孀陈文芳,她告诉记者,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其实有一套要求保密且严谨的流程,揭晓前不能对外透露。这个过程到底有多保密?陈文芳说,丈夫马悦然生前对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如果在阅读奖项评选方面的书籍,“他不会让我看,不让我知道。”

奖项揭晓前,各路赔率榜已经引来议论纷纷

每年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讨论,都不是从奖项揭晓那一刻开始。今年也一样,早在9点中旬,甚至时间更靠前,网络上已经开始预测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中国,知乎相关话题“谁能赢得2022你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余华、残雪成大热门,他们获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引来了不少人参与讨论。

鉴于“高热度”,欧美一些博彩公司从中看到商机,靠放出赔率榜来吸睛、赚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此类榜单上的常客,截止今年,他的名字连续16年被列入某博彩公司所发布的赔率榜前50,他也由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陪跑王”的称号。另外,中国作家余华、残雪、阎连科也在该榜单上,这是继去年之后,他们三人又一次登上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

但是实际上,陈文芳告诉记者,除非像2017年底爆出的“泄密获奖者”丑闻那样,否则这些挂在网上的赔率榜并不具备“事实”依据。所谓的入围名单、候选名单都是猜测,倒不如看作是有些人在利用诺贝尔文学奖“做文章”。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其实有一套要求保密且严谨的流程,“每年18位终身评委中的5人组成初选委员会,从全球200多位提名作家选出20多人,再经过18位终身评委讨论,投票确定最终获奖者。”

这个过程到底有多保密?陈文芳说,平时对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丈夫马悦然,如果在阅读奖项评选方面的书籍,“他不会让我看,不让我知道。”18位终身评委读完书后,会形成一份像“读书心得”一样的记录,“这个记录必须交出去,也是保密的。”

如何去看待,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争议?

网络上有一句玩笑话,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如同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谁”。这一吐槽背后是大家开奖结果“爆冷出门”的意外或不理解:

比如说2016年,美国男歌手、词曲创作人、演员、画家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前缀名词介绍里,没有一条与作家身份沾边。这使得鲍勃·迪伦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音乐有没有文学性”的讨论。

去年10月7日,东非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文学奖,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他是谁?”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古尔纳更是冷门。获奖时,他的长篇中文译本还没引进国内,直到今年8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才首发翻译并出版了古尔纳5部代表作的中译本。

关于这些争议,陈文芳曾和马悦然讨论过,“他总是笑笑,不说话。”

马悦然告诉陈文芳:“18位评委组成了读书俱乐部,没有谁有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起相互合作,互相学习,互相辩论,再把他们喜欢的作家介绍给全世界的读者。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

中间隔阂的有不同的语言和差异的文化,“但是他们挺诚实的,竭尽全力,在语言的正确及优雅的考虑上,选择最终的获奖者。”陈文芳说,争议声可以看作是一种审美的斗争,见仁见智,什么理由都可以成为批评的借口,“有人说诺贝文学奖太‘政治’了,但选择莫言的那一年,也有人争辩,说你们这次就太‘文学’了。”

莫言获奖第十年,中国作家再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多难?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稍有不同,距离奖项揭晓前的半个月,18位终身评委之一谢尔·埃斯普马克去世。生前他曾多次来访中国,是除马悦然以外,对中国文学较为熟悉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2015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他曾说:“如果沈从文不过世的话,他可以拿到那一年(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此之前的2019年,“中国文学通”马悦然去世,他是18位评委里唯一精通中文的人,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学著作《论语》《孟子》《史记》《诗经》。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马悦然长久的推介密切相关。

“马悦然在处理莫言的所有作品时,翻译工作都做的非常精致,他特别喜欢莫言的中短篇,说是一个字都不能删减的‘美好’,甚至像沈从文的作品一般,无可挑剔。”陈文芳告诉记者,马悦然还提到过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是他喜欢并且想介绍给全球读者的作家,“他觉得苏童被低估了,残雪是很难被人理解,最富有哲学性的作家是余华,曹乃谦的幽默感没人比得上……”

可惜的是,两位爱好中国文学的终身评委先后离开,中国作家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要大打折扣,“何况我们都知道,丑闻事件后,瑞典学院还处于维稳的状态。”

不过,在陈文芳看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概率性的问题,而挖掘和欣赏中国文学里的美学意义,才是中国人自己要做的事情,“这大概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意义,让大家去关注、去重视一个人的思想。”

与她不谋而合,2012年,莫言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曾经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文学相对科学技术,它好像是没有用处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没有用处,“它作用于人的感情,以审美的方式,让人们的灵魂深处受到感动,让人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让人的感情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变成一个有情趣的人,变成一个能够跟他人更好地相处的人。这是我认为文学的最大意义。”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