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线上学习需求的增加,各类学习App也不断涌现,背单词、学古诗、打卡学习记录、线上自习室,等等。但学习类App也存在不少乱象,自习室变聊天室,诱导充值消费……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2名受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营销广告多(61.2%)和有诱导充值、消费的外链(55.8%)是受访家长表示现在学习类App普遍存在的问题。88.6%的受访家长认为需要明确学习类App的准入机制和产品标准。
受访家长中,孩子为学龄前的占26.4%,小学的占54.1%,中学的占19.5%。
78.2%受访家长表示孩子使用过学习类App
今年48岁的苏艳,儿子在读高三。她觉得身边孩子使用学习类App的情况非常普遍。“像我家孩子,从小到大接触的学习类App差不多有五六个吧。尤其这几年由于线上学习的需要,使用更频繁一些”。
调查中,78.2%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使用过学习类App。
今年38岁的彭红伟有两个儿子,分别读小学六年级和幼儿园,老大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使用学习类App。彭红伟发现,学习类App存在一些乱象,“会诱导充值,还有弹窗广告。我告诉孩子只能使用熟悉的功能,不要乱点链接”。
彭红伟还表示,在孩子使用学习类App的过程中,自己比较担心使用时长的问题,会损伤孩子的视力。
张秋华的儿子在读高二,他表示从有线上学习的需求以来,儿子就在使用学习类App,“最早接触这类软件是在初三,一直在用的有两个”。
张秋华说,孩子也遇到过软件广告等问题。“我们一般告诉孩子不要点广告。也会用一些跟充值有关的反诈宣传案例教育孩子,提高警惕。孩子如果有充值需求,会来找我或他妈妈”。
调查显示,营销广告多 (61.2%)和有诱导充值消费的外链(55.8%)是受访家长表示现在学习类App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他还有:含有游戏内容,娱乐性大于学习性 (47.1%),缺少青少年模式(40.2%),内容不够专业,会误导孩子(27.5%)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认为,近几年线上教学成为重要授课方式,学习类App也就变成了师生的重要工具,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学习类App应该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还要符合学习的一些基本规范,“可能年龄较低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需要我们做好对App的筛选。同时,学习类App是服务于学习的,要强化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广告多等乱象是不应该出现的”。
李立国认为,在学习类App的使用上,应该有年龄和年级限制,“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开始接触是比较合适的。但需要警惕的是,有些应用打着辅助学习的幌子,借助各种推广手段去吸引学生消费”。
88.6%受访家长认为需明确学习类App的准入机制和产品标准
苏艳觉得,需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类App的监管责任。对App的使用功能、内容,都应出台具体标准。“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标准的开发者、运营者,应拉入黑名单。此外,也可以建立白名单和推荐榜,教育部门进行推荐,让孩子在线学习的环境更加绿色健康,我们家长也就更加放心”。
调查中, 88.6%的受访家长认为需要明确学习类App的准入机制和产品标准。
张秋华担心,低年级的孩子,自觉性比较差,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走神,或者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不太希望孩子长时间接触电脑和手机。青少年难以辨别应用中潜在的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面临自律的考验。如果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同学们一起合理使用这类平台,可能会更好”。
对于规范学习类App,64.7%的受访家长建议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60.7%的受访家长建议开展联合执法,加强监管。其他还有:完善青少年模式,加强技术支持(58.7%) ,及时下架问题App (54.6%),细化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产品(46.6%)等
要治理学习类App的乱象,李立国认为软件的运营和开发商,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关部门要及时整顿。“对于老师和学校,要在初期筛选过程中严格把关,不要作不负责任的推荐。在真正的使用场景中,需要家长一起来承担责任,告知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合理规划使用时间和接触频次。也让孩子管住自己,防止掉进陷阱”。
对于未来学习类App的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希望可以尽可能地集合功能,“应用程序应该顺应综合发展的趋势,这样在管理和规范上,才会更加便捷。尽可能地减少用户需要下载的应用”。
此外,储朝晖建议,青少年要树立健康使用学习类App的观念,不要过度依赖这类软件。“学习的路径是多样的,通过多种资源、资料都可以学习,不要过多地依赖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