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上海年轻人生活方式悄悄改变

中国青年报  |  2022-08-16作者: 魏其濛

    方卓然和家里的乐器。受访者供图

    随着上海本轮疫情基本结束,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安福路、武康路等“网红打卡点”又聚集了大批时髦的年轻人;展览馆、电影院等文旅场所也恢复了客流。

    不同的是,在经历过疫情封控后,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有人培养了抵抗风险的意识,开始“囤货”、整理应急储备,消费更崇尚“极简”;有人习惯了自己做饭和在家锻炼,生活更加健康、规律;也有人意识到没有疫情的日子十分宝贵,把过去“摸鱼”的时间用来培养爱好,让平淡的生活更有意义。

    这届年轻人学会了节俭和“囤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购”和“囤货”成了网络热词,不少年轻人直呼,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祖辈为何如此节俭、爱囤东西。

    国家统计局于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销售额均实现增长,服装鞋帽类、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额则均有下降。蘑菇街发布的“6·18直播购物节”销售数据则显示,消费者在该平台的购买行为体现出“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想法和实用性特征,其中,纸巾销量超过米、面,成为居家囤货的“头把交椅”。

    在上海读研究生的小高深有感触:“上海疫情改变了我很多,因为经历了很多人和事,我更加珍惜身边人,也变得更加节俭,很多不该花的钱不会乱花了。”

    她形容自己之前读本科时“花钱不眨眼”:曾花上万元购买一辆高颜值的电瓶车,买过各种数码产品、宠物;因为“上头”音乐剧、话剧,会花高价买票看演出;看到喜欢的收藏品、想吃的美食,不考虑价格就冲动消费;对于化妆品、服饰、奶茶等,更是“想买就买”。现在的小高在消费方面“收敛”了很多,会在每次花钱之前仔细思量有没有必要,“自己还在上学,没有工作,不应该这样大手大脚地花钱”。

    大学青年教师倩倩和小高有类似的转变。倩倩过去就欣赏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但偶尔还会购入轻奢包和服饰;看到博主们在网上晒的精致照片,也心痒痒地想买喜欢的手办收藏。现在的她觉得,还是把钱存下来比较好,“卫生纸、洗手液等我会囤满一年的量,还在办公室、车里都放了漱口水、睡袋、替换内衣等应急物品,其他生活物品尽量减少。因为我相信,平时生活极简的人,会在特殊情况来临时适应得更好”。倩倩注意到,身边不少朋友在疫情后成了及时行乐的“短期主义者”,网上也有很多人发表“余生皆假期”的观点。“我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我还是决定实践斯多葛学派的自律生活。”她说。

    在家运动和自己做饭,“健康”成为新追求

    上海本轮疫情期间,以直播方式带着粉丝健身的刘畊宏、帕梅拉等运动博主成为热点人物,居家生活的两个月,不少上海青年成了“刘畊宏男孩”“帕梅拉女孩”。

    运动科技平台Keep联合人民健康日前发布的“人民爱健身”《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显示,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影响,2020年以来,居家健身成为新的体育健身场景。在同等便利的体育健身环境条件下,74.3%的受访者首选在户外健身,46.2%的受访者首选居家健身,30.8%的受访者首选在室内健身场馆健身。

    30岁出头的小童从事房地产业工作,疫情后他养成了居家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前我觉得在家健身主观能动性不足,现在已经成为习惯了。以前去健身房偶尔会请私教,就是觉得需要人督促效果会更好,其实,疫情也是一个迫使我养成习惯的外力”。

    小童发现,一旦能够靠自驱力完成运动,就不要在健身上花太多钱。他会在微博、Keep等网络平台上找跟练视频,偶尔用家里的小哑铃做一些力量训练,“我有一段时间的健身基础,所以会自己安排每天的训练计划。不过以后还是会考虑用健身房做补充,因为健身房总归器械多一些、空间大一些”。

    90后青年小羽是金融行业工作者,以前因为工作忙、下班晚,很少在工作日做饭。疫情居家期间需要自己买菜做饭,她因此“解锁”了很多菜谱,“自己做饭低油、低盐,会更健康”。

    除了自己做饭,小羽还养成了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好习惯。她说:“比如花钱、存钱更有规划;在家坚持读书和做瑜伽。疫情还让我发现,和朋友的关系和是否见面吃饭关联不大,疫情期间虽然不能见面,但我和一些朋友反而联系更紧密了;我还和一栋楼里的几位邻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过去我们都是陌生人。”

    重拾爱好,给平淡的生活找点儿意义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内涌起的“骑行热”带动了自行车产业发展;今年夏天,都市年轻人之间流行起飞盘和陆地冲浪等新兴运动项目。

    记者观察到,都市青年的新兴爱好通常具有社交属性。上海徐家汇U&I studio架子鼓吉他排练房的教师张衣告诉记者:“疫情前每周只有一两个人来体验课程,现在翻了一番,隔离结束后,大家的兴趣都很高涨。”

    90后媒体从业者方卓然是最近加入这家排练房的学员之一。她是个性格外向的女孩,今年春天,隔离在家两个多月无法出门,让她十分郁闷。这段每天宅在家的时间也让她琢磨起自己的生活,下决心重拾起学生时代对打击乐的爱好,“我以前就想学打击乐,但总是缺乏一点动力,感觉平时工作挺忙碌的,细碎的时间刷刷手机、摸摸鱼就过去了。但这次隔离生活让我坚定了信心,把打架子鼓作为我的一项人生爱好”。

    疫情结束后,方卓然报名了架子鼓培训班,每周五下班后从浦东赶到徐家汇上课,在家时就用可连接耳机的电鼓练习。她告诉记者:“我报的不是成人速成班,而是走正规路线、从基础练起的课程,目前正在练习基本功,配合流行歌曲打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前段时间我们小区因为疫情又封闭管理了两三天,当时我就感受到,在家打鼓真是一件非常解压的事情。”

    方卓然的两个合租室友也在疫情之后重拾旧日的音乐爱好,其中一个喜欢弹吉他的新买了一把称手的电吉他在家练习;另一个从小学过电钢琴的室友现在开始练习有编曲功能的MIDI键盘。3个女孩约定,大家先各自学习,打好音乐基础,一年之后觉得水平不错了,再开始合奏,给平淡的生活找点儿意义。

    (文中除张衣、方卓然外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许革,勾春蕾,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