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李典镇沿江村,由左涛团队完成的“渔文化”特色壁画,吸引游客与画面互动拍照。受访者供图
仰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湖光山色,水杉挺拔,碧波荡漾……湖北武汉,51摄氏度高温的武钢厂房里,由壁画团队“超级画咖”创作的《全景东湖》于近日收官。绘制在墙壁上的一幅长400米、宽12米的画卷,将东湖风光“搬”进了厂房,原本单调枯燥的生产车间,顿添一片绿意与清爽。
2022年,武钢集团宣布要建设“森林中的钢厂”,其中部分工程涉及壁画,张浩带领的“超级画咖”接下了挑战。从设计图纸,到站在升降机上一点点描绘,看到成品的那一刻,张浩和团队感觉“所有的辛苦都被成就感取代”。
近年来,像这样在厂房或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绘画创作的情形,在全国多地涌现,不少人从中看到商机,以此为契机创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访了解到,这一生长中的新兴行业已汇聚起多种运营模式,市场潜力较大的同时,部分从业者版权意识淡薄,行业规则与监管规定尚不明晰,或存“劣币驱逐良币”隐患。
“让冰冷的墙面开出温暖的花”
90后张浩是湖北安陆人,从小酷爱美术。大学毕业后,一次接触一个项目时,他察觉到墙绘行业蕴藏一定市场需求,2016年,张浩创建“超级画咖”团队,决心用专业墙绘和公共壁画来展示武汉城市符号,探索创业。
一栋老旧民居要进行外立面改造,团队受邀美化墙面,画上奔流的长江、朝人们微笑的江豚,引得路人纷纷“打卡”拍照;地方政府部门打造供留汉大学生居住的青年公寓,张浩带领团队为外墙设计、绘制了一艘从海面扬帆启航的巨轮,希望给年轻人带来“蓬勃的力量”;马路边的变电箱色调单一,他们用画笔为它们“穿”上图案各异的彩色“外衣”,与一旁的绿树花草相映成趣……几年来,在武汉街头,这支团队创作了近千幅公共艺术壁画。
自从来武汉上大学,张浩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的大气与烟火气。江豚系列、候鸟系列、百年老店系列……他带领团队把热爱倾注笔端。他们喜欢被称作“绘城者”,这些绘制在大街小巷的壁画作品,则是“写给城市的情书”。
“让冰冷的墙面开出温暖的花”,85后左涛打拼11年,一直致力于此。在江苏扬州,他为立交桥下的水泥柱绘上蓝天白云、千山飞鸟,在乡村民居的墙面画上四季耕种图景……
左涛有着多年美术功底,早在读大学时,他就尝试过在墙上作画。先在纸上打好草稿,再根据比例放大到墙面,一遍遍练习,“平时练习的那堵墙,至少铺了几十层泥子”。
“第一桶金”来自南通一家海洋馆。那次,他受邀给这家海洋馆的北极熊馆墙面绘图。有了冰山、雪花图案加持,墙面顿添生机。这次墙绘,左涛获得薪酬1500元,当时“相当于一个多月的生活费”。这让他收获成就感的同时,更坚定了做一名壁画师的梦想。
2011年,大学毕业后,左涛的创业之路从扬州的社区公共区域墙壁彩绘起步,一点点积累口碑。渐渐地,一些市政工程相关的墙绘业务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后来,他创办起工作室,如今拥有一支30多人的墙绘团队。
与张浩、左涛的“团队作战”不同,今年24岁的周安娜,成为独立壁画师已有两年,在武汉壁画圈也小有名气。大学期间,她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一位知名壁画师的创作视频,看到原本普通的墙面在画笔下变得绚丽,她被这种生动所吸引,决心日后也成为一名壁画师。
具备美术功底的周安娜在南京等地学习了一年多后开始尝试接单,业务以家装或公司装修涉及的壁画绘制为主。奔腾的骏马、静立的孔雀、万里长城、写意山水等,经过她的画笔在空白的墙面一一定格。
今年年初,由“超级画咖”团队完成的3D草地画“鲤遇东湖”在武汉和大家见面。受访者供图
行业门槛较高,运营模式多样
壁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左涛介绍,近些年,伴随中国城市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加快,公共空间壁画市场需求变大。一些民间艺术家、艺术院校学生、涂鸦爱好者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投入其中,使这一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眼下,周安娜尚未成立工作室,客户群体尚未完全稳定,主要靠熟人介绍生意。据左涛观察,很多壁画师都是由一两人的小团队开始,做大做强后逐渐形成规模,“不过,一旦涉及创业,不仅需要壁画师具备较好的艺术功底,还考验其对项目、团队的运营能力”。
在创办工作室的过程中,左涛认为,拥有一支艺术水准高、稳定的壁画师团队是前提。张浩带领的“超级画咖”团队采取的则是项目合作的模式。团队核心成员仅有6人,合作方却多达30余人,有不少壁画圈外的艺术家和插画师。
与客户谈成订单后,张浩会根据需求召集团队与合作成员,一起设计壁画方案,客户审核通过后,落地实施。目前,团队主要客户是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
在客源方面,左涛也倾向于多和政府部门合作,“高标准高要求的项目,对团队的磨炼与成长有益,此外还能带来附加值——提升团队知名度”。
去年6月中旬,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距离博物馆不远的一座高达40余米的冷凝塔,为左涛团队受邀设计、实施彩绘。作品以淡绿色为基调,远山苍翠,草木葱茏,小船游弋,黛瓦白墙,“运河风光”尽显悠然恬静,与博物馆景观融为一体。这让团队收获了成就感,也收获了好评。
此外,在武汉,还有壁画团队“另辟蹊径”。一支不愿具名的团队,将壁画作品打造成一种文化符号IP。他们设计出武汉味浓厚的图案,如春天的樱花、东湖的水波等,绘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吸引了部分粉丝。团队制作出带有该图案的玩偶、服装等周边产品售卖,借此实现IP的二次价值变现。
从业多年,左涛认为,“壁画师薪酬普遍较高。只要专业知识够扎实,不愁没有生意”。不过,光鲜背后,辛苦也是常态。
由于订单并不局限于湖北省内,对周安娜来说,常年出差已成习惯。墙绘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户外进行墙绘,颜料要用热水融化,双手常常被冻僵;在高架上赶工期间,除了吃饭、上厕所,基本上一整天都在架子上;作业时衣服布满油漆、灰头土脸……“但收入还可以,每月3万元左右”。
壁画行业经由互联网推送给更广的受众后,不少人为此所吸引,经过短暂培训后便下海创业。对此,周安娜希望“准同行”们慎重考虑,“如果一个人没有美术基础,在经济上也没有那么多支撑时,贸然去学很容易半途而废、更接不到单,最后时间和钱都浪费了”。她不建议年轻人“在没有清楚了解这个行业前,就盲目进入这个行业”。
“挣快钱不如珍惜羽毛”
“对于已经下海的从业者而言,行业中也隐藏着不少乱象,亟须关注。”伴随行业兴起,张浩注意到,近年大量壁画师加入墙绘创业中。原本他认为这是好现象,可以为行业注入“源头活水”,促进行业整体向上发展。然而,一些壁画师在面临“画什么”时缺乏原创性,一是不顾版权,二是不考虑地域历史文化背景,墙绘时只是在复制、粘贴,“看似挣了快钱,实则不珍惜羽毛,破坏了个人或团队口碑,对行业长远发展也不利”。
他举例说,有团队一个暑假接上几十单,全部是给幼儿园画墙绘,但每单图案雷同,全是蓝天白云、小花小草小动物;这些图案有的来自甲方指定,有的来自网络搜索,“短平快”式的操作,不具创造性,更谈不上“美”。
此外,在一些网红村落,近些年墙绘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样存在同质化问题,比如千篇一律的动漫图案。但往往,这些作品走红一阵后很快又平寂下来,“本质还是因为壁画没有体现村落自身的特色,在哪儿都可以看到。这和很多壁画师偷懒、不动脑筋、缺乏版权意识有很大关系”。
在张浩看来,面对较大的市场需求,壁画师或团队需要“有定力”,项目“贵精不贵多”。
“超级画咖”团队平均每年接十余单业务。“单量不高,刚刚好。”张浩觉得,艺术离不开设计和创造,这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对壁画师的要求也更高;匆忙赶单不如高质量完成每件作品,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艺术水准。这一决策,也促使团队较好地实现了业务数量、质量、收入的平衡,得以保持良性发展。目前,团队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壁画师在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同时,还需考虑到壁画载体的公共性。”左涛介绍,城市空间具有公共属性,因此绘制内容要贴合城市特色,也要契合大众审美,在中国,壁画不仅仅只有审美功能,还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大家对一座城市的部分直观印象可能就来自墙上的壁画,这也是壁画师在创作时要考虑的”。
然而,张浩观察到,如今,很多人对壁画市场有误解,“觉得只要会画画就行。其实粗制滥造式的壁画对于城市形象是有所损害的。但有的客户不会考虑这些,他们更在意价格”。如此一来,单价更高的原创壁画作品在商业上不占优势,容易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长远来看,不利于壁画行业的原创性和艺术性发展。
在扬州,左涛曾负责过李典镇沿江村的壁画绘制,对此感触颇深。这座曾经以渔为生的村庄,在渔民退捕上岸后完成了向乡村旅游发展的蜕变,其中乡村壁画“占据一定功劳”。创作时,左涛注意到了当地“渔文化”,并有意将之融入设计中,使得沿江村的壁画颇具当地特色;人们可以找多种角度“融”入画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从业数年,张浩对壁画行业的发展仍怀着不小的期待。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壁画行业还处于生长阶段,市场规则未定,机遇与难题并存。但随着整个市场接受度的逐步提升、更多艺术家的参与、应用场景的不断增加,市场体量处于上升期,规则也将逐步确定,未来的壁画市场大有可为。
戴紫欣 周雨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