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由12名年轻人组成的创业团队,交出了两份漂亮的成绩单。
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农副产品,他们创办的隆隆薯闽宁助残商贸中心(以下简称“隆隆薯”)在2021年的营业额达到1600万元,为全县2288名残疾人每人分红300元-500元股金。随后,他们又凭借“电商助残”项目,在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宁夏赛区固原市选拔赛中,斩获一等奖。
“隆隆薯”一路披荆斩棘,让人更佩服的是,这个都是二三十岁年轻人的团队里还有7名成员身体残疾。
从被扶贫对象甚至是有些人眼中的“社会拖累”,转变为自强不息的奋斗榜样,“隆隆薯”成员抱团取暖、破茧成蝶。这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跨越发展“同频共振”。
据统计,10年时间,宁夏不仅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让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了2.63倍,人均年收入达到12786元;还找到了“干沙滩”蝶变“金沙滩”的方法,使地区生产总值以高于全国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步步跨过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3个千亿元大关。
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广阔天地中当先锋、打头阵、做模范。
“隆隆薯”团队负责人辛宝同就是其中一员。2013年,一场突发疾病,让20岁出头的他下肢瘫痪,当地政府拉了他一把——安排他和家人入驻隆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还让他去中心办公室上班。
重回工作状态,辛宝同有了再次开始的信心,他自学电商知识,加入隆德县残疾人电商就业创业协会,和几名伙伴创办了“隆隆薯”。
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外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福建来隆德县挂职的援宁干部、厦门大学的支教师生帮“隆隆薯”搭平台、选品类、找市场,相继开设厦门大学隆德特产店、隆隆薯福州店等线下实体店。他们还帮助隆德县探索出一套“托养+扶贫车间+电商合作社”的助残新模式——残疾人到托养中心吃住,在扶贫车间工作,同时参股“隆隆薯”,享受分红。
几年下来,“隆隆薯”的“薯”光照亮了不少人。因脑瘫从未上过学的李佳当起美工,有了工资收入后,一次给家里买了8000元的牛饲料;因患小儿麻痹症行走困难的杨杰第一次挣钱、第一次为家人买了新衣服。
“山”“海”携手,这样的故事在宁夏多地上演,贫困人口实现“经济”“精神”双脱贫。慢慢地,单向帮扶逐渐拓展为两省区长期、双向的互动合作,年轻人“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内生力更加充足。最近,辛宝同正忙着学习直播带货、提高客服质量,想带领“隆隆薯”从“输血发展”走向“造血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指示,宁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同时,在科技部等部门共同支持下,实施“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行动,提升枸杞、葡萄酒、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质效,还将一批具有成长潜力、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引入当地。
甩掉欠发达地区的“欠”字,成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雄心壮志。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让青年创新创业有了更多可能。来宁近9年时间里,青年科技工作者张白抓住干事创业黄金期,落地转化多个科研成果。
2014年,从北京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后,张白被宁夏招贤纳士的诚意打动,来到北方民族大学任教,同年,申请到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启科研新征程。
北方民族大学全力支持这名年轻教师的科创工作,不仅从经费、实验场所、人员、设备方面给予帮扶,还主动帮他对接政府、企业,让实验室里的发明创造走向市场。
主修现代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张白主动拓宽研究应用范围,结合宁夏的枸杞产业,和团队开发了一套枸杞田间智能驱鸟器。面向实际生产,该设备先后迭代6次,融合语音、超声波、红蓝爆闪光、仿生鹰、运动机械等关键技术,能让枸杞种植有效远离鸟害侵扰。
张白和同事还在宁夏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及学校的支持下生产了100台驱鸟器,将其投放在宁夏各地的枸杞田里,进行推广示范。
从工业领域横跨到农业等领域,张白有过不适应。他偶尔会羡慕昔日同窗在东部大城市从事高精尖的科学研究,但一条条来自生产现场的用户反馈又会让他充满能量——顶着烈日,在枸杞田里,观察植物生长的特性;网购虫子,分析声波聚焦技术在虫害防治上的可行性;在葡萄酒庄里,安装葡萄酒罐远程监控系统,实现葡萄酒罐生产过程自动化监控;在电力输电塔下,为一线工人的安全隐患“排雷”……
“在西部,我感觉自己更被需要,只要你努力,也更容易出成果。”张白在这条融合式的成才道路越走越远。
立足服务地方发展的职责使命,北方民族大学鼓励更多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近年来,该校对接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从国家级到校级的立项总金额达到4600余万元,还有30项聚焦产业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10年间,宁夏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翻了一番,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全国第22位提升到第18位,迈入全国二类创新地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400万吨煤制油成套技术、维尔铸造高铁枕梁、吴忠仪表关键阀门、共享铸钢3D打印等领跑全国甚至全球的高新技术,也接连出现。
插上“科技翅膀”,宁夏展翅高飞——过去冒黑烟、排臭水的“傻大黑粗”产业逐渐蜕变为绿色低碳高效的“窈窕淑女”型产业;城市环境也从干旱少雨、缺林少绿蜕变为真正的“塞上江南”。
这些变化显然让宁夏这个西部省份对青年有了更多吸引力,他们奔赴而来,为城市增添更多精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