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上的现代牧民

新华网  |  2022-07-18

  7月13日傍晚,巴周在微雨中骑马驱赶牦牛入圈。

  巴周和妻子罗日卓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藏族牧民,他们一家8口人有2000多亩草场,200多头牦牛。

  巴周一家每年大约出栏15头牦牛,还有1万斤鲜奶卖给当地“高原之宝”乳业公司,家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每年6月和11月,一家人把牛群赶回村里的公共牧场,到定居点居住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远牧点与牛群相伴。远牧点通路也通电,家里有两辆汽车,他们可以随时开车回到40公里外的定居点家中看望父母。

  若尔盖县目前处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过程中,已有部分牧户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方式生产。巴周一家也有给牛群盖暖棚从而进行牧业转型的想法。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将有更多的牧民逐步走上现代牧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7月13日,罗日卓玛在牦牛群中劳作。

  巴周和妻子罗日卓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藏族牧民,他们一家8口人有2000多亩草场,200多头牦牛。

  巴周一家每年大约出栏15头牦牛,还有1万斤鲜奶卖给当地“高原之宝”乳业公司,家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每年6月和11月,一家人把牛群赶回村里的公共牧场,到定居点居住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远牧点与牛群相伴。远牧点通路也通电,家里有两辆汽车,他们可以随时开车回到40公里外的定居点家中看望父母。

  若尔盖县目前处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过程中,已有部分牧户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方式生产。巴周一家也有给牛群盖暖棚从而进行牧业转型的想法。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将有更多的牧民逐步走上现代牧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7月13日,巴周和两个外孙在远牧点玩耍。

  巴周和妻子罗日卓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藏族牧民,他们一家8口人有2000多亩草场,200多头牦牛。

  巴周一家每年大约出栏15头牦牛,还有1万斤鲜奶卖给当地“高原之宝”乳业公司,家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每年6月和11月,一家人把牛群赶回村里的公共牧场,到定居点居住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远牧点与牛群相伴。远牧点通路也通电,家里有两辆汽车,他们可以随时开车回到40公里外的定居点家中看望父母。

  若尔盖县目前处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过程中,已有部分牧户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方式生产。巴周一家也有给牛群盖暖棚从而进行牧业转型的想法。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将有更多的牧民逐步走上现代牧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7月13日,罗日卓玛在制作卡垫。

  巴周和妻子罗日卓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藏族牧民,他们一家8口人有2000多亩草场,200多头牦牛。

  巴周一家每年大约出栏15头牦牛,还有1万斤鲜奶卖给当地“高原之宝”乳业公司,家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每年6月和11月,一家人把牛群赶回村里的公共牧场,到定居点居住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远牧点与牛群相伴。远牧点通路也通电,家里有两辆汽车,他们可以随时开车回到40公里外的定居点家中看望父母。

  若尔盖县目前处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过程中,已有部分牧户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方式生产。巴周一家也有给牛群盖暖棚从而进行牧业转型的想法。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将有更多的牧民逐步走上现代牧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7月13日,巴周的大女儿足巴措在给牦牛挤奶。

  巴周和妻子罗日卓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藏族牧民,他们一家8口人有2000多亩草场,200多头牦牛。

  巴周一家每年大约出栏15头牦牛,还有1万斤鲜奶卖给当地“高原之宝”乳业公司,家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每年6月和11月,一家人把牛群赶回村里的公共牧场,到定居点居住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远牧点与牛群相伴。远牧点通路也通电,家里有两辆汽车,他们可以随时开车回到40公里外的定居点家中看望父母。

  若尔盖县目前处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过程中,已有部分牧户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方式生产。巴周一家也有给牛群盖暖棚从而进行牧业转型的想法。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将有更多的牧民逐步走上现代牧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7月13日,巴周一家在吃午饭。

  巴周和妻子罗日卓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藏族牧民,他们一家8口人有2000多亩草场,200多头牦牛。

  巴周一家每年大约出栏15头牦牛,还有1万斤鲜奶卖给当地“高原之宝”乳业公司,家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每年6月和11月,一家人把牛群赶回村里的公共牧场,到定居点居住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远牧点与牛群相伴。远牧点通路也通电,家里有两辆汽车,他们可以随时开车回到40公里外的定居点家中看望父母。

  若尔盖县目前处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过程中,已有部分牧户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方式生产。巴周一家也有给牛群盖暖棚从而进行牧业转型的想法。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将有更多的牧民逐步走上现代牧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7月13日,巴周的女婿扎西拉着儿子走在家里的草场上。

  巴周和妻子罗日卓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藏族牧民,他们一家8口人有2000多亩草场,200多头牦牛。

  巴周一家每年大约出栏15头牦牛,还有1万斤鲜奶卖给当地“高原之宝”乳业公司,家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每年6月和11月,一家人把牛群赶回村里的公共牧场,到定居点居住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远牧点与牛群相伴。远牧点通路也通电,家里有两辆汽车,他们可以随时开车回到40公里外的定居点家中看望父母。

  若尔盖县目前处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过程中,已有部分牧户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方式生产。巴周一家也有给牛群盖暖棚从而进行牧业转型的想法。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将有更多的牧民逐步走上现代牧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7月14日,巴周一家在出售牦牛粪。牦牛粪是可用于农作物种植和园林绿化领域的优质肥料。

  巴周和妻子罗日卓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藏族牧民,他们一家8口人有2000多亩草场,200多头牦牛。

  巴周一家每年大约出栏15头牦牛,还有1万斤鲜奶卖给当地“高原之宝”乳业公司,家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每年6月和11月,一家人把牛群赶回村里的公共牧场,到定居点居住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远牧点与牛群相伴。远牧点通路也通电,家里有两辆汽车,他们可以随时开车回到40公里外的定居点家中看望父母。

  若尔盖县目前处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过程中,已有部分牧户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方式生产。巴周一家也有给牛群盖暖棚从而进行牧业转型的想法。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将有更多的牧民逐步走上现代牧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7月15日,巴周的女婿扎西在定居点家里给马喂水。画面中的两层小楼是三年前新建的。

  巴周和妻子罗日卓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藏族牧民,他们一家8口人有2000多亩草场,200多头牦牛。

  巴周一家每年大约出栏15头牦牛,还有1万斤鲜奶卖给当地“高原之宝”乳业公司,家庭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每年6月和11月,一家人把牛群赶回村里的公共牧场,到定居点居住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远牧点与牛群相伴。远牧点通路也通电,家里有两辆汽车,他们可以随时开车回到40公里外的定居点家中看望父母。

  若尔盖县目前处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过程中,已有部分牧户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方式生产。巴周一家也有给牛群盖暖棚从而进行牧业转型的想法。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将有更多的牧民逐步走上现代牧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责任编辑:胡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