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校打响“稳就业”攻坚战

中国青年报  |  2022-07-07

    本报北京7月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春季开学以来,上海、北京、吉林、河南等多地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冲击。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目前这些地区正统筹疫情防控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工作模式,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市场,全力促进2022届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据悉,为弥补线下校园招聘会全部停滞对毕业生带来的影响,各地各高校创新工作模式,全力开拓就业渠道,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东北师范大学组建用人单位线上邀约专班,开发优质就业资源,从历年用人单位数据库中精选6500家重点单位,坚持每天12个小时不间断联系用人单位,抢占就业市场先机。为健全就业市场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断巩固拓展就业市场,梳理形成了以国防科技领域和学科特色就业单位为主体的校级Top100、院级Top10核心企业,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落实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稳定就业主渠道。做强“云招聘”,华东理工大学启动校园“云招聘”,第一时间发布《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引导用人单位通过线上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开展校园招聘。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各地各高校依托互联网开展全流程、立体式、个性化、精准化就业服务,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

    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云上办理”,在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开通就业手续电子签章业务,安排党员驻校值守,设立“7×24小时”全天候就业服务热线。由于教师招聘有其特殊的规律,首都师范大学根据学生在求职不同阶段的需求精准指导,涵盖教师招聘的各个环节。复旦大学则依托互联网推动全流程、立体式、个性化就业服务模式,实现了就业推荐表制作和打印、就业协议书领取和鉴证、报到证打印、档案转递等手续在线办理,日均处理学生就业事务70余人次,为毕业生提供网上签约等全流程就业手续办理。

    据了解,各地各高校还坚持把就业指导、就业能力提升与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困难帮扶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就业育人实效。

    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北京工业大学立足思政铸魂,持续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郑州商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求职困难、少数民族等学生,建立了317人的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台账,组织多个部门协调联动、协同发力、包干到人,就业状况每周更新1次。对因疫情原因无法求职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帮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齐心协力共克就业难关,坚决不落下任何一名学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则探索充分用好抗疫这本生动教材,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转变“慢就业、缓就业”思想,动员学生抓住就业机会。推出特色“职播间”,从政策解读、岗位输送、心理辅导等不同维度为毕业生提供帮扶。

责任编辑:周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