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小微企业:困境中坚强地“活”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6-28作者:王烨捷

    6月22日,是上海芈知文化公司疫情后开业的第三天。这一天,创始人朱瑞晓面试了几个前来应聘的新人,还有更重要的工作是给约20名与自己一样年轻的员工“打气”、加油。

    这是一间全新的办公室,面积比原来的创客空间大了一倍,价格只比原来高出一点点。芈知文化原计划在今年3月中旬正式搬迁,庆祝方案也定好了,却在3月11日开始居家办公。至6月20日开张,总计居家了100天。

    “一堆糟心事,正在慢慢恢复。但我们小微企业有韧劲儿。”朱瑞晓说。

    随着上海6月1日正式放开居民小区自由进出的权限,上海人开始陆续上班了。这轮疫情期间,一大波小微企业受到冲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半个多月后,部分小微企业在政策加持下缓慢复苏。

    房租减免是及时雨

    “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房租减免问题。这是实打实的支持和帮助。”朱瑞晓告诉记者,公司原本租在上海黄浦外滩一家民营创业园区内,租约期内就发生过纠纷,今年1月公司已按规定搬离,但有9.4万元押金尚未返还。

    后来公司租用的办公场地位于上海虹口,业主方为上海国企全资子公司的新汇文化公司,4月20日业主主动通知她免租3个月,4月26日又通知她根据市政府新政策免租6个月。

    “这笔租金的减免,对我们这样的小公司来讲,就是及时雨。否则我们很有可能一复工就面临员工发工资难、到期付租难等一系列问题。”朱瑞晓介绍,与上一家创业园区的押金纠纷“今年2月24日提起诉讼,6月13日才收到立案通知”相比,“9.4万元,对于我们文创类的小微企业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订单”。

    6月6日,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疫情后线下“开张”第一天,就有两个小微企业创始人上门看房,线下签约租房。“我们国企根据上海国资委要求,给了6个月免租,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都能申请。如果有二房东不给免租的,我们也会予以协调落实。”该中心副总经理姚家宽从5月1日开始,就和几名公司志愿者一起住在漕河泾创业园区内,专门为园区内的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有的企业主把公章、税务章都放在公司里,急时需要使用,否则没法签约了,志愿者就在企业主的授权下全程拍摄视频帮对方取公章;有的企业主要打印发票,发票机在公司里,志愿者在企业主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发票机打印后跑腿送;有的企业主把半成品和成品货物堆在办公室,疫情期间没法自己发货,就让志愿者帮忙发货,拍照留证明。

    姚家宽清楚地记得,6月初,他和工作人员一起帮一家企业寄出了一件价值300万元的“实验单”——一台重约200斤的机器,要两个人组装,一人负责硬件、一人负责软件。“要把企业一个员工接过来组装,装完再送给另一个员工搞软件。”他介绍,这笔订单之所以叫“实验单”,主要是因为这笔订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这家企业下一笔价值1亿元的订单。

    他介绍,这轮上海疫情,园区收到了很多小微企业的感谢信,线下“开张”后,也成为不少小微企业的租房“香饽饽”,“我们始终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一旦有突发状况,能确保服务不掉线”。

    融资、退税需求迫切

    姚家宽所在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旗下,还有一个漕河泾融资平台。该平台在上海本轮疫情期间针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了3轮电话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超400家受访企业中的200多家此次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其中190家企业表示疫情后可能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

    这190家企业中,有71家企业表示有不同程度的资金困难,存在一定的贷款意愿,大部分企业的资金需求在1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经统计,这部分企业总体资金需求总量为1.76亿元。引起企业资金困难的主要原因为疫情下的经营受阻,包括疫情封控下的上下游产业链中断、企业无法开票资金无法回笼,等等。

    针对资金需求比较急迫的41家企业,融资平台工作组迅速召开电话会议,直接对接合作银行的专项金融服务。此后,漕河泾旗下另外12家园区企业也被陆续安排在融资平台每月召开的线上贷审会上上会。

    姚家宽告诉记者,4月、5月,线上贷审会模式总共放贷两亿元,受益企业都是小微企业。

    此外,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留抵退税款也成了一些小微企业的“救命钱”。

    三优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创新型抗体药物研发和服务的中型生物高科技企业。其主管税务机关近日开展线上辅导,辅导企业获得了34万元的留抵退税款。

    今年4月1日起,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正式实施。但处于疫情封控期间的上海企业,能否按时拿到这笔退税款显得尤为重要。身处上海的企业,一边是即将要下发的员工工资,另一边还要向下游厂家支付货款,资金压力显而易见。

    为此,上海税务部门针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出台了线上指导退税办理的举措,让企业财务人员足不出户也能办理退税。

    领旗商贸(上海)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郑小玲早在4月初就接到了税务部门主动打来的电话,“税务专员告诉我公司属于微型企业,在这次新政的扩围范围内。”她介绍,自己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在高铁上销售小商品,这次受疫情冲击较大,“现在每一笔流动资金都关系到公司存续,3.9万余元退税款‘落袋’,解了燃眉之急”。

    上海税务部门的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已成为本次留抵退税的主要受益对象,上海4月1日至5月15日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6.6%,退税金额占比35.3%。

    期待人员流动、物流恢复正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房租减免,还是优惠贷款、增值税留抵退税,都只是政府部门为小微企业纾困的“应急之举、短期之举”。真正要助小微企业纾困,还需要快速、有序地放开市场和人员流动,助力物流畅通。

    “说实话,我不太关心房租减免的事。免了我100万元房租,我还是损失了几百万元的大单子,损失只有靠后面加速销售才能挣回来,靠免租、退税能回笼几块钱?”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的一家医疗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华山(化名)告诉记者,公司从6月1日开始复工至今,偶尔有员工因小区再次封控而受影响,但总体上班情况已经恢复如初。

    但该公司的销售和产品供应如今却面临着一些困境。受防疫政策影响,该公司原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商处购买的元器件到货时间拉长了,“过去一批订单3个月交付,现在要一年,”华山介绍,这会直接导致公司给上游医院的交货时间延迟,也会导致公司资金流不畅,“钱早就付给了供货商,但要积压一年;医院那边没有收到货,也不会给我钱”。

    此外,华山的医疗机器人业务遍布全国,设备安装调试、后期维保等都需要线下进行,但受制于各地针对上海往来人员的隔离政策,员工出差去外地调试设备、指导医生使用的环节也出了问题,“上海的员工没法去外地调试设备;我们在外地的员工也没法来上海进行线下培训,也做不好调试。我们的客户体验度会变差,新产品也推销不出去,客户们也都比较保守,原有的订单都推迟了”。

    文创企业的创始人皮蛋(化名)也有类似的困境,“文创本身就是锦上添花,但目前很多企业自身生存也有困难,都把文创类的需求延迟或者取消了”。

    皮蛋的公司已经100多天没有资金进账了。她告诉记者,公司近期主要与一些官方媒体机构合作,为其免费定制各类海报,以此来增强一下品牌美誉度。“3月份时与天津一个商场谈了一个5年合约期的布展大单,还在开发一种文创盲盒。现在都搁置了。”皮蛋介绍,天津的商场出于“随时可能会封控”的考虑,取消了原定的布展计划;文创盲盒则是由于工厂在东莞,此前发生过疫情隔离,延迟交货6个月。

    皮蛋的公司过去还会通过给一些品牌家纺企业卡通Logo的授权来挣一些钱。她告诉记者,2013年时,给一个家纺品牌授权某个卡通形象使用权可能有50万元至100万元,但到了今年,同样影响力的卡通形象即便报价20万元也可能无人问津。

    每年的四五月,原本会有很多品牌商与公司合作策划“6·18”大促活动,但今年,皮蛋的老客户们大多没有动静,“‘6·18’这单生意肯定错过了,有部分客户对‘双11’活动也有些担忧,正在犹豫是否做活动”。

    皮蛋期待人员和物流流动都早日恢复常态,“免租、免税、贷款只能帮我们一时纾困,真正解困还得让日常生意恢复正常才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责任编辑:潘圆,宁迪,王国强,李峥苨,张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