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青年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制作
董佳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曾经的“孩子王”陈冬:再飞天 挑大梁
占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6月4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名单公布后,引发热评:“史上最年轻乘组”“三位75后领命出征”“都只有40多岁”……
作为指令长的陈冬,更是乘组中最年轻的一位。当被问及是否有压力时,他说:“从年龄上看,我们乘组三人相对年轻,但我们有充分的准备,火热的激情,十足的信心。”
很多人对于陈冬的印象,还停留在6年前那段爆红网络的对话:
“爽不爽?”
“爽!”
那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天时,整流罩抛开后,三上太空的指令长景海鹏与陈冬的一段对话。彼时,陈冬还是青涩的新手。
6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实现了他“尽快返回太空,为祖国飞出新高度”的愿望。作为第二批航天员里的首个指令长,他要迎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6年前的太空生活结束后,我对太空的渴望与日俱增。6年前是想上太空,现在是更想上太空,感受就是这么简单。”陈冬说。
曾经调皮爱惹事的“孩子王”
从小在工厂大院里长大的陈冬,是小伙伴们中的“孩子王”。那时候的他,调皮爱惹事,曾经带着小朋友们踢球,有时候砸坏邻居家的玻璃还会落荒而逃。
谁也没想到,有一天陈冬会成为一名“性格沉静、稳重,责任心强”的航天员。
他的转变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
有一天,学校给全校老师发菜,菜全堆在小操场上。放学后,陈冬领着一帮小伙伴在菜堆上又打又闹,结果把菜踩得稀巴烂。
“这下闯祸了!”陈冬越想越害怕,他找到老师承认错误,准备接受严厉批评。但让他意外的是,班主任杨老师并没批评他,而是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但这样一来老师吃的菜就都没有了,以后干什么一定要多为别人想一想。”
杨老师替陈冬承担下了责任,同时,也在陈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凡事多为别人着想,做个负责任的人。
从此,陈冬慢慢变得懂事了,也开始在学习上发力。他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没过多久就在班上数一数二,还被大家推举担任了班长。
就这样上了中学后,陈冬再次被全班同学推选为班长,他又幸运地遇到了另一位恩师——当了他6年班主任的姚老师。
那会儿,刚从教不久的姚老师非常有活力,不但课教得好,还经常组织课外活动,带着他们野炊、打篮球、踢足球。在姚老师的带动下,陈冬成为体育达人,运动会上经常斩获名次,还是足球队主力后卫。
到了高三,陈冬面临人生路口的重要抉择,但他的心里早已有了明确的目标。
这个决定是在他上高二时立下的,那时有个被飞行学院录取的师兄回到了学校,向他们描述战斗机飞行员逐梦空天的飒爽英姿,看着师兄眼里闪动着骄傲和自豪,让从小就爱挎军用书包、戴小军帽的陈冬心里充满向往:“我要成为飞行员,飞上祖国的蓝天”。
1997年8月,陈冬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帅气的蓝色军装,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接连遭遇现实的滑铁卢
然而,兴奋的感觉还没持续多久,他就接连遭遇现实的滑铁卢。
那是新训时,一次因为被子没叠好,班长直接把陈冬的被子给扔了。他是全班唯一一个被子被扔到走廊“展示”的,一向是佼佼者的陈冬觉得很丢人,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从那以后,陈冬趁着午休时间,在会议室找块空地用抹布擦干净,把被子铺在地上,用小板凳一遍一遍地压平整,慢慢地,终于把被子叠成了“豆腐块”。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住他的目光。陈冬说,“我也想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去那里看看什么样。”
当得知所有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杨利伟和他一样飞的也是强击机的时候,他的心跳都加速了:“未来有一天,我是不是也有机会飞向遥远的太空?”
但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又遇到了点小波折。2009年,航天员选拔开始之时,陈冬和部队正在祖国大西北参加演习。当他们得到消息后非常欣喜,结果却被告知,因在外执行任务,他们不参加选拔。
心理学上有个法则叫“梦想法则”。也就是一个人只要拥有梦想,就会在希望中生活,并且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全世界都会为之让路。
3个月后,陈冬竟然获得一次补招的机会,搭上了航天员选拔的末班车。
这次,陈冬顺利进入面试,更让他惊喜的是,面试考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问他:“想成为航天员要面对更大的风险,要付出更多,会照顾不了家庭,你会坚持吗?”
陈冬毫不犹豫回答:“我想成为一名航天员,可以飞得更高。为实现这个梦想,我甘愿付出一切。”
2010年5月,陈冬和刘洋、王亚平等7人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报到的那天,第一批航天员在航天员大队门口欢迎大家。
看到以前只在电视镜头里出现的英雄们近在眼前,想到从此能与他们并肩战斗,陈冬心里顿时升腾起一种自豪感。
6年训练近乎“人间蒸发”
一入队,老大哥们就给新队员们交流经验。从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对航天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到“慎独”:抛弃一切杂念、集中全部精力,一门心思苦练飞天本领。
于是,陈冬仿佛“人间蒸发”般消失在亲友们的视线里。
其间,姚老师还因为陈冬突然杳无音讯,在当地报纸刊登文章寻找他。姚老师哪里知道,此时的陈冬为了实现飞天梦想,在北京的航天城里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与世隔绝,直到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才被媒体公布于大众视野。
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同样,成为航天员只是拿到了前往“天宫”的入场券,而后,必须通过一场场艰苦卓绝的考验,方能一步步登上天梯。
陈冬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从舷窗口拍的太空画面。隔段时间他就会给头像换一张太空图,均是他在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拍摄的美景。
太空的神奇和壮美时刻都在吸引着陈冬,返回后,他更加渴望重返太空,为祖国飞出新高度。“
这次执行任务前,孩子们表达了想跟爸爸去太空的愿望。陈冬说:“这次,没有船票了,等你们长大了,争取自己上太空。”
趁机,陈冬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作业:“你们好好思考下去太空干什么?为什么去?”
陈冬也惦记妻子的身体,经常叮嘱她多运动,知道她颈椎不好,有空就陪她打羽毛球。
妻子汪晓燕喜欢北方的下雪天,每当此时,陈冬一定会抽出时间陪着她在雪中散步,享受雪花落在头发上、身上,汪晓燕说有一种“一不小心陪你白了头”的感觉。
根据任务安排,陈冬所在的乘组预计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等我返回的时候,恰好在冬季,也许从天上随雪而至。”受妻子的感染,陈冬对雪也有一种浪漫的期待。
---------------
“儿女双全”刘洋:家庭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占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再次出征太空,刘洋变得更加从容,也对太空生活更加充满期待。她期待中国空间站在他们手里顺利“竣工”,期待在空间站迎接下一批乘组的欢聚时刻。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乘组踏上飞往茫茫太空的征程,浩瀚宇宙终于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刘洋作为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嫦娥飞天”的传说变成现实,34岁的她载入史册。
同年6月28日6时许,神舟九号飞船即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分离,3名航天员陆续挥手告别天宫一号回到飞船轨道舱。
刘洋转身前,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回来!”
没想到,这“不久的将来”跨过了10年。
“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优待你”
10年,对载人航天事业来说,并不算长。从载人航天工程启动算起,今年恰好是该工程跨入30周年的年份;10年,对个人来说,并不算短。这是刘洋最年富力强的10年,就在周而复始的选拔训练中度过。
刘洋说,这10年,她读书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这10年,尽心学习训练,为任务做充分的准备;这10年,走进学校,走向讲台,撒下种子,播下希望;这10年,她也成了一个幸福的母亲,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
居里夫人说:“我从未幸运过,也不渴望幸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任何困难毫不退缩。”
这是刘洋的女儿看了《居里夫人》这本书后,从书里摘抄的一句话。
刘洋产生了共鸣。虽然她常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可光有幸运怎么可能成功?
备战空间站任务,这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洋迅速清空成绩,从零开始,重新以一名高中生的拼搏劲头对待每门课程,将每次模拟训练当成实战,一步一个脚印前进。2019年12月,她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
刘洋在参加第一次水下验证试验时,在水下待了三四个小时。结束后,整个人跟虚脱了一样,手连握拳都握不住。
刘洋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任务需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便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
现在,每次练臂力的时候,师兄们都开玩笑地说:“你可别练了,再练就超过我们男人了。”
刘洋记得:从当飞行员的第一天起,教练就和他们说,要漠视自己的性别,不要拿性别当借口,得和男性战友一样飞。当航天员也一样,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优待你。
比起神舟九号任务,一舱变三舱,备战神舟十四号任务要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呈几何级增长。舱内设备、管路连接、出舱活动、机械臂、科学研究等等,内容庞大复杂。
刘洋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一切就是为了圆满执行任务,任何个人困难在任务面前都得让步。
“家庭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对刘洋来说,事业和家庭如同鸟儿的双翼,缺一不可。如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老大是姐姐,8岁。老二是弟弟,6岁。
大家都好奇她是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的?
刘洋说:“在我还没孩子前,曾天真地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平衡事业和家庭。但现在我才发现根本做不到。当我的一只肩膀挑起事业的时候,另一只肩膀上的担子是我身后的家庭帮我卸下了。他们是我的爱人、父母、公婆甚至是我的妯娌。所谓的平衡其实是他们在帮我。”
家庭永远是刘洋最坚强的后盾,给予她前行的力量。
在刘洋奔赴星辰大海的路上,她的爱人张华一直与她携手同行。
刘洋当飞行员时,张华在地面保障飞行员。刘洋当航天员时,张华又在地面保障航天员。无论刘洋飞得多高,张华都在地面守护她。
刚来航天员大队的那段时间,刘洋每天忙于学习和训练,压力特别大。而母亲总是来电话旁敲侧击地暗示她年纪不小,该考虑生孩子了。有一次,刘洋忍不住爆发了,对母亲发了一通脾气。挂下电话,她的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自己快要错过生育的黄金年龄,她也希望能当上妈妈,可是她有更重要的任务。
焦虑、委屈、愧疚……各种情绪涌上心头,刘洋忍不住号啕大哭。张华过来安慰她说:“洋洋,你不用提前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这种担心对结果没有意义,还会徒增烦恼。我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有健康的孩子。就算没有孩子,我就把你当孩子宠!”
这番话让刘洋彻底卸下了心理包袱,从此全心投入训练。
神舟九号任务乘组确定后,有一天晚上散步时,刘洋认真地对张华说:“如果我真的回不来,变成了一颗流星,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件事情,一是务必要帮我照顾好父母,二是娶一个会做饭的妻子。”
“我们要一起照顾父母,我等你回来!”张华紧紧握着她的手说。
这些浪漫的真情告白一直让刘洋记忆犹新,以至于在后来琐碎的日子中,两人哪怕偶尔拌拌嘴,想起这些她都会迅速释怀。
“妈妈的梦想就是到太空盖一座大房子”
“妈妈,可不可以不去那么远的地方出差?”孩子们问。
“妈妈的梦想就是到太空盖一座大房子,未来让所有仰望星空的小朋友们都可以去那里。”
“那我们想你怎么办?”孩子们又问。
“那你们就抬头看看星空,看到星星一闪一闪的,那就是妈妈在对你们说‘我想你们’。”刘洋说。
今年9月,刘洋的儿子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可是她在遥远的太空,不能亲自拉着他的小手,目送他背着小书包走进校园,这是她的一个小遗憾。
她还随“船”带了一幅镶嵌照片的卷轴,里面有家人、航天员大队战友以及空军女战友们的照片。刘洋要带着他的亲人朋友们一起在太空飞行。
刘洋将半年的太空业余生活安排得很充实。闲暇时间,她打算多拍些地球美景。她说,从太空看到的这颗我们世代栖息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显得那么瑰丽耀眼,静静地焕发着梦幻般的光芒。人的视野和心胸也会随之变得非常开阔。
平时长期泡在工程类的知识海洋中,这次刘洋特意带了本电子书,读读人文类的书籍,比如小说、历史和诗词,等“太空出差”返回后跟孩子们举行一场诗词大赛。她还带了本漂亮的笔记本,记工作上的心得感悟、太空趣事,给孩子们写信。
最别出心裁的是,刘洋计划每天都要在彩纸上写下一句寄语,再叠成一个幸运星。她说要把祝福写进满天星辰。等写满180句话,叠满180颗星星,意味着他们三人就完成任务可以凯旋了。
---------------
“太空新人”蔡旭哲:为了这一刻等待12年
占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6月4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作为这次“太空出差三人组”中唯一的新面孔,蔡旭哲的亮相备受期待。
次日,他和陈冬、刘洋一起从这里飞天。为了这一刻,他准备了12年。
46岁的蔡旭哲和陈冬、刘洋一样,也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他们朝夕相处、并肩战斗,共同经历了12年的学习和训练。
首次出征太空的蔡旭哲,既高兴又自豪,他说:“太空出差半年,我最期待的就是问天、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他想在工作之余,尽情地领略太空的美景,拍一拍美丽的地球和伟大的祖国,看一看长江黄河,找一找家乡,与大家一起分享。
杨利伟一飞冲天点燃了航天梦
蔡旭哲出生在河北深州的一个农村。他们家那片经常有战斗机从屋顶飞过。每当战机的轰鸣声响起,他都要冲出来,着迷地看着,瞪大眼睛仔细分辨飞机的颜色、形状、大小,一直目送飞机消失不见。那时,他未曾想到,有一天,他也会驾驶战鹰从无数次凝望过的天空掠过。
当同学们追捧的都是“四大天王”这些港台明星时,蔡旭哲的偶像则是时任空军司令员王海。王海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他带领的“王海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他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了蔡旭哲。
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旭哲的梦想也逐渐清晰起来:当一名空军飞行员!
19岁那年,他背着行李,兴高采烈地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保定分院。
父母看着他的背影,有不舍更有担忧,担心这个一直受宠爱的幺儿受不了当兵的苦。军校的苦大家都知道,纪律严明,令行禁止,训练特别苦,一般人都难以坚持。
空军学员一般要经历一年八个月的预校学习,紧接着在飞行学院进行两年四个月的飞行技术训练,就单单这两个阶段下来,参训学员就会淘汰一半以上,最终能当飞行员的人也就是20%左右。
这是一场残酷的竞争,蔡旭哲深知,竞争的背后,其实是与自己的较量,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要足够优秀,才能飞出来。
当年从衡水地区一起走进飞行学院的3名学员中,只有蔡旭哲获得了飞行资格。这次不仅让他再次懂得了奋斗的意义,也同时让他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在爱人的眼里,蔡旭哲对飞行的热爱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她坐月子的假期里,蔡旭哲也请假陪护照顾她,然而他每天只要有空,或趴在窗户前看着天空,自言自语道:“今天天气能见度高,适合飞行。”或一屁股坐在地上,铺着一张大白纸,画着密密麻麻的座舱细节图进行研究。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飞冲天,圆满完成了我国的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蔡旭哲坐在电视机前,深深地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所吸引,他向往飞得更高,飞向神秘而广袤的太空,去探索新的未知。
说来也巧。当招收第二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他们团时,蔡旭哲正好在外执行任务,返回部队时,报名时间马上就要截止了,他抓紧报上名,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
2010年5月5日,是蔡旭哲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其他6名战友,走进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蔡旭哲沿着这100多个科目的登天台阶逐步攀登而上。
多年不能公开自己的航天员身份
虽然所有航天员都通过考核,全部具备了执行任务的能力。但是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一直没有机会飞向太空。
曾经也是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来到航天员大队10年间,看着战友们陆续飞天,蔡旭哲的心中也有遗憾。
他太渴望飞行了,无数次梦见自己驾驶飞机翱翔在云端。
他也时常想起爷爷对自己的期望。爷爷有5个孙子,个个都有体面的工作和待遇。蔡旭哲排名老三,爷爷逢人便夸他说:“我家这老三,干的可是国家的事业。”
“我入伍了!”“我入党了!”“我飞出来了!”“我入选航天员了!”……每当有好消息,他第一时间就要跟爷爷分享,爷爷总是激动地说“好!”“好!”
但是,自从成为航天员后,这10年来,蔡旭哲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频繁地给爷爷报告好消息了。每次回老家时,爷爷总是欲言又止。他知道爷爷期待着一个答案,但他也无法回答。甚至这些年来,他都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2019年12月,他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可惜,这个消息来得晚了点,蔡旭哲的爷爷奶奶在之前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相继去世,他不能亲口告诉爷爷奶奶这个好消息。
眼看丈夫蔡旭哲要赴“太空出差”半年,妻子王颜晴精心画了两幅国画。一幅是海里漂浮着一叶小舟,寓意为“一帆风顺”。另一幅画的是两只燕子飞行在桃花丛中,寓意为“比翼双飞”。她说,这其中一只燕子就是她自己,伴随着丈夫一起飞。
王颜晴了解航天员这一职业需要良好的身心素质。每次丈夫回家时,王颜晴监督他一定要按时睡觉,还特意学了中医推拿,给丈夫按摩放松。丈夫情绪不佳时,她变着法儿让丈夫转移注意力,哄他开心。
“每个人都像一片树叶,不可复制,你在我眼里就是独一无二的。”王颜晴鼓励着丈夫。
10多年来,丈夫一心一意地准备着飞天,哪怕孩子参加高考,他都没请过假。对此,王颜晴没有任何怨言,全力支持。
对于丈夫即将要执行任务,王颜晴认为时机刚刚好。父母身体安好,孩子已经上了大学,丈夫可以轻装上阵了。在蔡旭哲作为神舟十三号任务备份航天员奔赴发射场前,上大学的女儿郑重跟爸爸谈心:“在我眼里,您是一个好爸爸,我非常爱您。”
一切刚刚好。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用爱陪伴蔡旭哲,在梦想的太空,展翅翱翔。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