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宇(1901-1984),原名天愚,又称天遇,天燏,湖南宁远县人。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
1921年,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2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北农大党支部书记。1930年,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推广部主任。1939年冬,到达延安。1947年以后,先后任北方大学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农学院院长、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党总支书记。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馆馆长。主要著作有《新遗传学讲义》、《森林选种及良种繁育学》、《植物生态学》、《种性遗传学》等多部。并与徐纬英合作完成《陕甘宁盆地植物志》。
1984年7月15日因病去世。
任教我校 传播先进思想
1930年8月,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我校由中山大学农科改名为河南大学农学院。农学院下设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畜牧学系,并有农事试验场、农业推广部等教学试验单位。
根据革命工作需要和党组织安排,乐天宇来到我校任教。在校期间,他为学生讲授了遗传学、植物生态学等课程,积极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期间,我校与金陵大学合作培育了小麦品种“开封124”。作为农业推广部主任,乐天宇积极地把这一科研成果向社会推广,大面积提高了小麦的产量。
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乐天宇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向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讲解党的主张,鼓动大家团结起来,抗日救国。特别是与涂治的交往,向其介绍先进思想、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对涂治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忘初心 坚持以农报国
1939年冬,乐天宇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对革命战友毛泽东的思念,安顿了家人,他只身奔赴延安。
当时的延安,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国民党顽固派封锁,境况颇为艰难。为此,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乐天宇牢记我校“弘农爱国,厚生丰民”的办学初心,以实际行动响应毛泽东的号召。
他向中央财政经济部长李富春提出建议,组织科技人员对边区进行一次考察。这个建议得到批准后,于1940年6月14日率边区考察团从延安出发,顺桥山山脉和横山山脉前进,途经甘泉、志丹等15县,于7月30日返回延安。通过47天的考察,乐天宇撰写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详细介绍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资源情况。他分别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当面汇报,提出开垦南泥湾的建议,得到了首肯。
1941年3月,由王震旅长率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了南泥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诗赠友 彰显情谊深长
▲乐天宇
从二十年代,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起,乐天宇就与毛泽东相识、交往,一起参与革命斗争。建国后,乐天宇仍然与毛泽东保持着朋友的交往。
一次,毛泽东和乐天宇聊天时说:“宁远有座九嶷山,那里有斑竹,我很喜欢。”
1960年秋,乐天宇带领一个五人考察小组来到家乡九嶷山。他特意挑选了两根精壮笔直、罗泪分明的斑竹,把它截成四段,携带回京,一段赠给了当年的挚友毛泽东,并拈笔写了一首题为《咏三分石》的七言古体诗:“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礴驱舞龙。南接三千罗浮秀,北压七二衡山雄。西播都庞越城雨,东嘘大庾驰田虹。我来瞻仰钦虞德,五风十雨惠无穷。为谋山河添锦绣,访松问柏谒石枞。瑶汉同胞殷古谊,长林共护紫霞红。于今风雨更调顺,大好景光盛世同。”落款是“九嶷山人”。
毛泽东睹物思友,感物生情,不久便写下了友谊之歌,怀乡之曲,《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九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