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山东曲阜,时庄街道大庙小学体育老师冯晓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个仅有200余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却处处弥漫着浓厚的足球文化。冯晓说,希望可以借助足球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走出去。 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这其中,有一个数字,显得格外重要,那就是“4%”。
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这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
财政教育投入逐年只增不减、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不断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效益逐步显现……小到一桌一椅、一份营养午餐,大到招生入学、助学贷款,4%这一数字,听起来十分专业而抽象,但它始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压舱石”。
“一个不低于”和“两个只增不减”
“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财政教育投入水平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23147.57亿元,占GDP比例为4.3%。经过了将近20年的努力,“追4”目标终于好梦成真。
然而,“追4”的目标达到了,如何“保4”,背后是一场真刀真枪的保卫战。
“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政策。
10年来,我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自2012年起,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在“一个不低于”的目标下,实现了几个跨越。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2-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28.9万亿元,2012年超过2万亿元、2016年超过3万亿元、2019年超过4万亿元,年均增长9.7%,高于同期GDP年均名义增幅8.5%。此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持续保持在80%以上。
据了解,2012-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支出25.1万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6.5%。教育支出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保持在15%左右。2020年,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各级教育生均支出水平显著提高。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9年超过4%,这项成就堪称伟大,而且非常难能可贵,它为我国教育事业规模扩展和质量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晓宇感叹道。
“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都达到了中等偏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陈晓宇表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巩固率持续提高,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也得到了有效改善;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从2012年的30%提高到2020年的53.5%,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一流大学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前教育的入园率也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这都是4%保障下的教育成就。
“保基本”与“补短板”
2016年9月,一段在青海省的考察经历让赵楠印象深刻。
赵楠是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当时,他和同事们走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一所民族中学。该校地处青藏高原牧区,海拔近4000米,高寒缺氧,冬季漫长,物价昂贵,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内地来客爬楼梯刚到教学楼三层,就开始大口喘粗气,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动弹不得。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赵楠看到,当地教师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坚守在雪域高原。
“我们看到了专心向学的各族学生,我们看到了窗明几净的教室、全塑胶覆盖的操场,学校管理水平、校园硬件设施都不低于内地学校。几天的走访下来,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经费投入对当地学校建设、学生资助和教师生活待遇的支持。”赵楠说。
据了解,2020年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到18672元,是2011年的2.5倍。此外,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省份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所有省份全部出台了生均拨款标准。
赵楠认为,缩小不同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一直是突破教育事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各地区各教育阶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扶持,这使得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被称为“短中之短”的学前教育也在加快补齐。据悉,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2020年达到2534亿元,是2011年的6.1倍,年均增长22.2%,在各级教育中增速最快;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2020年达到5.9%,比2011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
家住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盘塘村的吴六丝小朋友,来自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据了解,正大镇盘塘村幼儿园开办于2014年3月,服务周边3个自然寨的适龄儿童,目前共有15名在园幼儿和两名专任教师。幼儿园设施设备完善,玩教具充足,孩子们还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免费营养餐。
2015年春节后,看到村里的幼儿园也办得跟城市一样好,铜仁市有3000余名儿童从城市回流到了农村。
“村里的幼儿园条件好,娃娃吃得好,收费还低,六丝和她的哥哥姐姐都在这里上过学,孩子在这儿我们家长放心,工作也安心!进入幼儿园后,孩子们变得讲卫生、懂礼貌了,有时还会提醒我们大人吃饭前要洗手。”吴六丝爸爸激动地说。
“促公平”与“提质量”
公平与质量,这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最热的词,也是广大民众对教育最大的期待。当我们想把这两个词量化成实实在在的“指挥棒”,4%就发挥了它实在的功用。
“例如,随着快速的城镇化,一些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生源数量下降,为了应对学生数量下降导致学校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国家则要求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陈晓宇说。
这几年,陈晓宇在调研中看到,在一些人口特别稀少的地区,有的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两个学生。“在该项政策下,政府的公用经费足额拨款保证了学校设施完备,运行正常,实现了附近农村学生的就近入学并保证其教育质量。”
“充足的经费也大力助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陈晓宇的这句话得到了验证,几年前,本报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刷了屏,文中边远山区的孩子们,正是通过学习名校教师的网络课程,才让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大学梦成为现实。
从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来看,“公平”和“质量”是两个重要指挥棒。
在“促公平”上,2012-2020年各级政府用于学生资助的财政资金累计达到12530.16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11年的698.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96.9亿元,翻了一番多。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在“提质量”上,支出项目之间,教职工人员支出占比最高,2020年达到61.6%,比2011年提高近13个百分点。用于硬件建设支出占比则相应下降,支出重点逐步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
“保4”的成就并非那么容易,陈晓宇表示,这一成就是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实现的。
“特别是对于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来说,县级财政收入特别困难。很多县级政府勒紧裤带,压缩其他财政负担人员的支出以增加教师工资;有的是上级政府加大统筹力度,设置专项资金补助县级政府教育投入的短缺;还有的在地方开发项目中通过政府基金渠道,引导开发商配套建设教育基础设施……”陈晓宇说。
在“十四五”期间,教育投入工作还会有哪些布局?
对此,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是要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更加注重通过加强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带动投入。二是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优化经费使用方向,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三是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覆盖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