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邓小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3-23作者:马宇平 郑重

3月21日,著名报人邓拓之女、马兰小乐队创始人邓小岚因突发脑血栓医治无效,在北京天坛医院离世,享年79岁。

邓小岚的子女在讣告中写到:妈妈生前最后的18年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儿童音乐教育,这给她带来快乐和满足;北京冬奥会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的奥运会会歌获得世人高度赞扬,更将她的快乐推向高峰,她在自己生命的高光时刻离去,而且走得安详平静,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慰藉!

这是冰点周刊曾经记录的邓小岚影像,仅以图像和文字纪念故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阜平县城南庄镇的44个孩子走进国家体育场中央,演唱希腊语版的《奥林匹克颂歌》。这群虎头虎脑的山里孩子被选中时距演出只有4个月,他们从识谱开始接触音乐。

但从2003年开始,退休后的邓小岚就长年往返于北京和城南庄镇的马兰村,教孩子们音乐。她体验过音乐的美好,生命里晦暗和快乐的时光都有音乐相伴。

2006年,马兰小乐队成立,邓小岚是创立者和唯一的指导教师。她从亲戚朋友手中“搜刮”闲置的乐器,小提琴、手风琴、竖笛、小号,搜罗来一件就往马兰村背一件。刚开始的几年,村里还是土路,铁路也不发达,她早晨7点从北京的家里出发,傍晚才能到达。

邓小岚设计的“音乐城堡”盖在马兰村口,铁门是音乐古琴的图案,房间里的风铃、卫生间的门,甚至阳台栏杆上都有五线谱造型,那是她盯着施工队逐个焊上去的。懂音乐的人远远望去,便能跟着谱哼唱出来。

马兰小乐队招收队员不设门槛。只要想学音乐,都能来。但乐队规模总那么“小”:老队员升学走了,新队员补进来。早些年,孩子们站在自家的猪圈旁练习过小提琴,也在芦苇茂盛的河谷里举办过音乐节。邓小岚想办法给孩子创造机会,带他们去北京、上海、浙江参加演出。

他们第一次坐火车、飞机,第一次知道“地铁是在地下走”。2008年,队员在北京见到鸟巢,感慨“和我们村树上的鸟窝可真像啊”。

14年后,又一批孩子去了鸟巢,这一次是在世界观众面前唱歌。

一曲过后,马兰花合唱团火了。面对蜂拥而来的媒体,邓小岚说:“哎呀,其实没啥,媒体老把我说得像那什么一样,但我就是教教他们唱歌,没什么别的意义。他们唱歌,我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满足。”

结束北京冬奥会的演出后,邓小岚回到阜平继续教孩子们音乐。她习惯裹着红头巾,骑电瓶车在马兰村周边的山里穿行。

平日,马兰小乐队练习《雪绒花》《山楂树》《送别》以及波切里尼的《小步舞曲》。邓小岚按美国民谣《乡村路带我回家》的曲子填词,创作一首马兰村版的《回家》,她希望孩子们长大离开家乡后,或许能想起这首歌,少一点漂泊感。

马兰村位于太行山腹地,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旧址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晋察冀日报》创刊社长兼总编辑。1943年底,日军发动“大扫荡”,搜捕报社人员,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无一人泄密。去年,邓小岚讲起这段历史还会哽咽。

邓拓用过的笔名“马南邨”,就是“马兰村”的谐音。母亲丁一岚送给邓小岚一枚图章,上面刻有“马兰后人”4个字。

22岁的孙志雪曾是小乐队里的竖笛手。她至今记得,在那个漏雨、课桌后面堆着木柴的教室里,自己第一次按响琴键。现在,她已经从北方民族大学音乐学专业毕业,毕业论文是研究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几天前,她还跟邓小岚分享研究生初试通过的喜悦,相约排练吉他和长笛的作品。

“始终不能相信,那个满脸挂着微笑、开心地跟我讨论音乐的人,那个和我们一起爬山、一起拍照快乐得像个小朋友一样的人走了……留在记忆里的是欢乐时光,风吹花飞笑语中,童年的记忆留在昨天……”孙志雪说。

邓小岚计划今年夏天在“月亮舞台”举办马兰儿童音乐节。月亮舞台是一名设计师专门为马兰小乐队设计的。从高空看,就像山谷里的一个月亮。音乐节创办9年了,终于在大山里有了自己的舞台。

3月19日,邓小岚在马兰村的月亮舞台突发脑血栓,两天后,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

3月22日,冬奥会那群虎头虎脑的孩子,站在排练室里唱起《马兰童谣》,送别邓老师。唱到最后,孩子们用衣袖抹掉眼泪。

有人想起关于音乐家马友友的一个故事:马友友的儿子尼古拉斯这样形容父亲和他的职业,他为了演奏音乐去过世界各地,“音乐并没有把他带去更远的地方,在他的世界里,音乐一直在带着他回家。”

音乐也一直在带着邓小岚回家。

责任编辑: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