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乡村振兴的人才“蓄水池”

中国青年报  |  2022-03-08作者:刘尚君

让返乡青年留得住 让本土青年不流失

建好乡村振兴的人才“蓄水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

今年全国两会,乡村人才振兴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留住人才比吸引人才更紧迫。

如何建好乡村振兴的人才“蓄水池”?让返乡青年“留得住”,融入乡土能干事、干实事;让本土青年“不流失”,在家门口立业发展奔小康;让乡村干部“成好材”,提效参与乡村治理。两会期间,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打造硬环境 产业支撑与人才孵化“两条腿走路”

扩建社区商业街、建设服装产业园、发展红薯产业、创办跨境电商……近年来,多元丰富的产业版图在裴寨村徐徐展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欣喜地说:“产业发展已经带动了村里210位青年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4年来,裴春亮持续关注乡村建设。“为啥年轻人都喜欢往城里跑,因为在城里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生活环境比较舒适。乡村要把人才留下来,就需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裴春亮看来,大力发展产业是上述目标达成的先决条件。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留人大计”。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政府干部陈飘深有同感。

作为一名85后的“三农”领域代表,他认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产业是支撑,“引进人才以后,需要构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做下去,产业就是这个平台”。

履职这些年,陈飘带领农户发展芒果种植等特色产业。海南是全球唯一有广袤农村的自贸港,行走在泥土上,他期待着“让土地变为资产”。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建议,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共同发展好海南村庄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不仅促进老百姓增收,也为年轻人搭建平台,创造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农村找到用武之地,看得到希望和未来。”除了产业发展,陈飘表示,人才孵化也是乡村振兴的硬条件,要“两条腿走路”。

裴春亮呼吁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曾连续提出过《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关于加大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力度的建议》。

“在吸引外部人才的同时,更要‘就地取材’,培养本土青年人才,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裴春亮说。他建议出台乡村振兴人才选育培养计划,从政策、财力、智力、人力等方面系统规划、阶梯式培养,培养更多掌握一技之长的本土人才。

改善软环境 扶持返乡创业者和本土青年

除了为乡村人才打造“硬”环境,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出了扶持青年返乡创业、提升本土人才认同感等改善“软”环境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表示,青年返乡创业者也面临着小孩上学、老人养老、日常开支等生活压力的困扰,就农村目前的基础条件和创业环境而言,返乡创业会付出更高成本、面临更大风险。

为解决创业青年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专心发展产业,全力投身乡村振兴,他建议,对青年返乡创业者子女的择校就业、赡养老人、就医、落户等给予优先考虑。

在政策和奖励机制方面,李君建议加大创业项目资金补贴和担保贷款力度,加大对于项目带动本地就业的补贴力度,加大对返乡创业项目产品销售的奖励力度。

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适当提高返乡创业群体的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息;税务部门对青年返乡创业项目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加大对返乡创业项目产品销售的奖励力度,对返乡创业达到一定时间、项目有一定持续性,得到所在乡镇和群众认可的创业主体给予一定现金奖励。

“各地既要引进各类人才,也要做好本土现有人才的使用和保障。”今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副主任郭晶晶带来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的建议。

“在地方产业发展和村镇自身发展中,经常会面临本土人才流失的难题。”郭晶晶表示,有一部分原因是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享受的待遇存在差异,引进人才往往更受关注,这压抑了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导致真正愿意长期留下来的人不多。

为此,郭晶晶呼吁,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中本土现有人才的归属感和被尊重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人文关怀,完善配套本土现有人才相关扶持政策并跟踪落地。

重视青年干部培养 提效乡村治理

如何有效培养乡村青年干部?裴春亮在工作实践中找到了“良方”。

去年3月,作为中组部在全国确定的试点市之一,河南省新乡市全面启动乡村干部“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安排新乡先进群体英模人物、乡村党组织书记、高校院所专家等,采用“一带一”“一带多”等方式,向年轻干部传授农村工作思路经验,协调解决发展难题。

在辉县结成的67对师徒中,裴春亮和23岁的选调生苏杭就是一对。

2020年年底,苏杭到裴寨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一年多来,小到一个标语的摆放位置,大到为村里谋划项目,裴春亮都会结合具体事例给他说思路、教方法,让他全面参与村里工作。在村级事务管理工作中,裴春亮有意让苏杭独立挑担子、解难题,“就是想好好磨炼他,只有这样,好苗才能成好材”。

经过实践,裴春亮感到推行“帮带导师制”这个方法很管用、很实用,“通过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等方式,带动帮带对象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处理大事要事、急事难事中接受锻炼、丰富阅历、增长经验,有利于帮助乡村破除发展人才‘瓶颈’。”

今年全国两会,裴春亮建议推广河南新乡这种智力帮扶模式,让年轻干部尽快融入基层,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向乡村聚集。

责任编辑:潘圆,李立红,王钟的,秦珍子,张玉佳,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