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孩子享受更好的亲子之爱

中国青年报  |  2022-03-02作者:包丽敏

    我跟小云(化名)唯一的一次接触,竟然是让她在我怀里哭了一场。

    那是去年的最后一个月,我跟随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去了甘肃平凉,在当地几所乡中心小学和村小学,给那儿的家长们做讲座,讲亲子之间怎样进行有效、有爱的沟通。

    讲座后,小云的妈妈跟我聊了会儿,说到孩子学业落后,不懂的地方又不好意思去问老师,让人犯愁。聊完,我一转身,就看见小云僵直地站在一旁,小小的身体裹在宽大的棉服里。再一看,她两眼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拼命打转。

    我一下感到心疼,赶紧走过去,问她:“我可以抱抱你吗?”

    她默许了,把头埋在我胸前不出声地流眼泪。

    我轻轻地问她:“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刚刚是在批评你?”

    “不是。”她抽泣着说,“其实我本来学习挺好的,但后来妈妈出去打工了,现在我跟不上了……”

    她先是默默地哭着,接着就开始呜呜地哭,哭得身体一抽一抽,哭得不能自已,仿佛根本停不下来。

    我知道,妈妈外出打工三四年未必就是她学习下滑的唯一原因,但我也知道,对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这个因素的影响有多大。我感觉她像是要把她所有的委屈、惶惑、无助,还有许多说不出来的情绪都哭出来,把她小小的心灵所承受的种种压力和困苦都哭出来。

    这一天,正好是小云的生日。

    某种意义上,这个小女孩哭出了乡村很多孩子生活中一个普遍的困境: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们缺少父母足够的陪伴,亲子间缺乏足够的情感联结;当他们经历成长路上可能或必然要经历的挑战与困难时,也难以得到来自父母的及时支持和帮助。

    小云妈妈因为觉得对不住孩子,最后艰难地作了一个决定,辞了工回家照顾孩子。然而,她又面临另一重困境——即便现在每天都能陪在女儿身边,她却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来抚慰女儿,不知道怎么才能有效地支持女儿走出眼下的困难。最后,她只能叹口气说:“唉,都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

    这也是一个真实而普遍的困境:当面临养育中的各种难题,乡村的父母们往往束手无策,找不到既有效、又对孩子身心成长有益的方法。

    在几场讲座当中,我问现场的家长,都有哪些难题让他们感到棘手。这些家长既有像小云妈妈那样已经返乡或暂时返乡的,也有常年留守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当然还有很多是爷爷奶奶们。

    他们的难题普遍集中在这些:孩子学习困难或者抵触学习;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停不下来;孩子叛逆,家长的话听不进去;什么话都说过了,甚至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没用……

    一位年轻妈妈无奈地说:“怎么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难管多了!我管不了了!”即便是在座的一位当过几十年乡村小学教师的爷爷,面对他就是不肯写作业的小孙子,也是一筹莫展。

    我知道,当孩子们学习困难或不愿学习的时候,不是因为他们笨,也不是因为他们懒或不好学,而多半是因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关。这些难关不那么显而易见,需要有人从旁观察、解读,从而给予有效的协助。这个工作,有些时候可以依靠老师,但还有很多时候,则需要父母。

    我也意识到,当有些乡村的家长对孩子似乎表现出不管不问的消极态度时,那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对孩子不上心,而很可能是他们跟孩子一样,遇到了让他们一时无措的难题。他们需要一些有效又有益的策略和方法。

    讲座中,有位年轻爸爸让我印象深刻。整个讲座过程他都听得极其专注。讲座后,他告诉我,家里有三个孩子,他和妻子一直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们。对于我在讲座中分享的亲子沟通方法,他说:“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反正我差不多都听明白了,回家就试试。”

    跟家长们短短几天的接触,让我感受到乡村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需求:需要既科学又好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指导,助力他们应对养育中的难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去爱孩子、支持孩子。

    无论是在远方务工,还是在家乡陪伴孩子,好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有效地帮助和支撑孩子应对成长中的种种挑战。显然,对于乡村父母而言,这一课明显有欠缺。而在这方面,公益组织往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做的,或许就是支持和吸引民间机构,以“柔性”的力量,让更多父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在孩子在哭泣、无助的时候,有一个愿意倾听、给予理解的怀抱,有人可以陪着他们一起寻找出路。

责任编辑:王钟的,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