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大力培养基础学科人才,为改革创新发展蓄势蓄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3-02作者:苟文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强调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助跑器”,决定了科技创新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基础学科人才则在其中充当主角身份。各级党组织要把全方位谋划推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系统性工程,为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蓄势蓄能。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前提要“选好苗”。基础学科是一个“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领域,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属于冷门学科,得不到家长和孩子的青睐。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扎实开展“强基行动”为抓手,着力完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做好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衔接,采取设立基础学科“实验班”“英才班”“基地班”等形式,呵护好奇心、培养专注力,常态选拔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热衷科研的英才、天才乃至奇才、偏才、怪才,从一开始就聚焦用力,把优势体现在起跑线上。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关键要“培好土”。人才发展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如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保障不够,必然会影响人才发展的趋势和结构。当前,基础研究投入不断扩大,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27864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1696亿元。要持续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推动政策倾斜、资源投入、环境优化,为大力培养“本领过硬、能担重任”的基础研究人才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提供空间。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核心要“结好果”。我国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没有搞清楚、弄明白源头和本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挥作用,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突破。要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融为一体,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积极构建“尊重科学、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激励创新、公正透明、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引导基础学科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对标世界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对准社会需求,大胆创新、攻坚克难,不断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探寻新方法、发现新现象。

责任编辑:王俊秀,郭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