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面面观|尚食局,只是“舌尖上大明”的“小厨房”?

扬子晚报网  |  2022-03-01作者:张楠

许凯、吴谨言主演的电视剧《尚食》上线5天播放量破4亿。该剧将明代美食、传统文化与爱情相结合,颇有看点。剧中搅动“舌尖上的大明”的尚食局到底是什么来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聊一聊明代的宴享,以及服饰。

打造“舌尖上的大明”

真有“尚食局”吗?

该剧讲述了大明永乐年间,少女姚子衿(吴谨言饰)入选为尚食局宫女,坚持对中华美食技艺的追求,结识友情并邂逅爱情,最终与英明神武的皇太孙朱瞻基(许凯饰)相知相伴的励志情感故事。

剧中“尚食局”,据黄强介绍,明代宫廷设女官机构,始于洪武五年(1372),设六局一司,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以及宫正司。每局有执掌者两名,皆为正五品。尚食局尚食两名,《明史·职官志》载:“掌膳羞品斋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进献后妃的饮食,尚食官要先尝,所谓试毒。尚食局下设司馔、司酝、司药、司供四个部门,负责烧菜做饭的是司馔部门,有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共十八位女官,掌隔烹煎和之事。加上辅助厨娘,也不过几十号人。

“明代女官是内廷的机构,只为后宫妃嫔服务。她们的职能是为宫中后妃服务,并不管其他官员的膳食。”《尚食》剧中出现永乐帝朱棣征讨阿鲁台班师回朝,设宴招待群臣,由尚食局负责烹饪,并犒劳三军的剧情,这超出尚食局的工作范畴了。一则尚食局没那么多人手;二则明太祖朱元璋时就制定了男女有别的禁令,明令宫中女子与外界接触。《御制大诰武臣》云:“男子妇人,必有分别。妇人家专在里面,不可外出来,若露头露脸出外来呵,必然招惹淫乱的事。”

尚食局是“小厨房”,

重大宴享由光禄寺负责

剧中也提及,食材由光禄寺送来,黄强表示,明代有宴享制度,包括皇室饮膳,宫廷办事人员日常饭食,有功官员赐赏宴、节日筵宴、番夷筵席以及祭享,都由内廷机构光禄寺负责,并不是女官系统的尚食局。光禄寺是宴享的统筹机构,决定菜色品种、烹调方式。皇帝御宴,由光禄寺负责筹划,尚膳监专职办理;祭祀则由太常寺负责。

明代光禄寺掌管祭享、宴劳、酒醴、膳羞之时事。光禄寺卿从三品,比尚食局尚食正五品职位要高;从机构的规模来说,光禄寺也比尚食局要大,操办的事要多。从明洪武年开始,光禄寺就负责皇帝的一日三餐御膳事宜,操作上则是光禄寺设置菜品与烹调方法,尚膳监负责执行烹煮。皇室其他成员两宫皇太后、后妃与文武官员的饭食内容,也是光禄寺筹划,再由庖房烹饪。黄强说,“尚食局类似内宫妃嫔的小厨房,负责侍膳工作;妃嫔的日常膳食,重大的宴享还是由光禄寺负责的。”

光禄寺的厨役人数也很多,洪武年间800人左右,宣德初年人数多达9462人,宣德九年(1434)6400人,远比尚食局负责膳食的司馔部门几十号人员,要多许多。黄强笑说,“宫廷内上万人的饮食,仅仅几十人的尚食局司馔怎么能负责得了?更不要说劳军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这活尚食局接不了。所以,扩大尚食局的服务功能,由后宫,扩展到服务皇帝、文武大臣的宴享,属于越俎代庖,抢了光禄寺、尚膳监的饭碗。”

做饭该梳啥发型?

明初女官不梳䯼髻

说到服装造型,剧中女官梳理的头发都是圆尖顶的造型,黄强在《金瓶梅风物志》、《绣罗衣裳照暮春》两本著作中均有章节论述明代的䯼髻。明朝将这种高髻称为䯼髻。䯼髻是一种假髻,用丝网编成的发罩。䯼髻明初并不流行,流行于明中叶,宫中女性与社会女性都颇为青睐。

明中叶诞生的奇书《金瓶梅》中有䯼髻的描述。第2回(潘金莲)“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䯼髻,口面上缉着皮金,一径里踅出香云一结。”第6回,“只见那妇人(潘金莲)穿着一件素淡衣裳,白纸䯼髻,从里面假哭出来。”第11回“西门庆恰进门槛,看见二人家常都戴着银丝䯼髻,露出四鬓,耳边青宝石坠子,白纱衫儿,银红比甲,挑线裙子,双弯尖趫红鸳瘦小鞋,一个个粉妆玉琢,不觉满面堆笑。”

䯼髻有多种材料制成。普通的是铜丝,高级一点的是银丝、银鎏金,最高档的是金丝,还有白苧布、白纸质地。不同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使用不同的材质䯼髻。官宦、大户家的妇女,戴银丝、金丝䯼髻,普通人家女性用铜丝、铁丝、纸质䯼髻。换言之,不同材质的䯼髻,表明妇女的不同身份,是丫鬟下人,还是官宦人家的主妇。

明代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的黑绉纱银丝䯼髻与金头面

从出土文物来看,黄强说,江苏南京栖霞山就出土过金丝䯼髻,高9.2厘米,有两道金梁,正面用金丝盘绕出一朵牡丹花,侧面扭出旋卷的曲线。江苏无锡出土的金丝䯼髻,高8.5厘米,也是两道梁,侧面也有旋纹。属于当时的“时样扭心䯼髻”。江苏武进横山桥出土的王洛妻盛氏墓出土的鎏金银丝䯼髻,高13.5厘米;无锡陶店桥华复诚妻曹氏墓出土的鎏金银丝狄髻,高9厘米。外形轮廓像小尖帽,中部偏下拦腰用粗银丝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部接近圆锥形,自底至顶略有收分;下部外侈,像一圈帽檐。

䯼髻形制多为圆形、圆锥形,还有特殊的扭心䯼髻,形制上更接近冠,在顶上的后部旋转扭曲,形成一个空囊,正好把多余的头发套在里面。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䯼髻

明代妇女并不单独戴䯼髻,围绕着它还要插上各种簪钗,形成以䯼髻为主体的整套头饰。通常情况下,在金丝、银丝制成的网子外覆以黑纱,也有将色纱衬在䯼髻里面的,再插上簪子、钗子,形成冠的形状。

黄强认为,“䯼髻是明代已婚妇女的正装,家居、外出或会见亲友时都可以戴,而上灶丫头那种身份的女子,就没有戴䯼髻的资格。”《尚食》剧中几位女官,无论是尚食,还是司膳、典膳、掌膳、女史,在烹饪菜肴时,都不能梳理䯼髻。永年年间,女性尚未流行䯼髻,尚食局的女官烹煮菜肴时也不能戴䯼髻。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