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举行开幕式,可上万名赛事志愿者的工作早已展开。
在冬奥会延庆赛区,1月23日以来,近两千名志愿者上岗服务,为两个赛事场馆,冬奥村及相关非竞赛场馆、设施提供赛时保障。这些志愿者中,八成以上为高校大学生,其中不少是“00后”志愿者。
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次离开家人在外过年,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在奥运会赛区过大年。
上岗前一天:老爸说我是他的骄傲
入围冬奥志愿者有多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00后”学生王冰,花了近10个月才得出答案。这位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秀学生”,在成为冬奥志愿者的路上被“按”了三次中止键。
第一次,冬奥翻译志愿者招募,王冰在面试环节落选。
第二次,“我觉得肯定没问题了,但还是落选了”。
第三次,老师发来落选的通知消息,附上“考虑你成为替补志愿者,你有意愿么,虽然可能不会成为最终的志愿者……”24分钟后,王冰回复五个字“老师我愿意”。
第四次,在山里进行地质考察时,王冰接到“转正”的视频面试通知。面试官连问了三个问题:“过年不回家能不能接受?疫情怕不怕?艰苦的岗位愿不愿意去?”
王冰回答得很快,因为她愿意克服一切困难。
2021年10月底,她入选延庆冬奥村交通服务助理领域的志愿者。
出征前,学校给冬奥会志愿者的家长们寄去了新春贺信和新年礼物,一同送出的还有学生们的家书。
王冰在书桌前想了很久,迟迟动不了笔,“那时候有点觉得想家了”。她想吃母亲包的猪肉大葱馅饺子,想起每年大年初一给长辈们说吉祥话、要红包的热闹。
王冰上一次提笔写家书,还是高中成人礼的时候。那会儿,她的语言中尽是“豪言壮语”,写到“长大”,就是要有担当、有出息。
这一次,她的豪言壮志少了,关心父母的话多了,“现在我更长大了”。
进冬奥村前夜,父母收到王冰的家书。一向话多的母亲发了条朋友圈,写道“打开信封,眼泪不受控制,流了下来,泪水里面有骄傲、有自豪、更多的是想念……家里有老爸老妈呢,我在家乡为冬奥加油,闺女加油!”
“老爸说我是他的骄傲,(之前)没听他当着我面说过”,鲜少主动表达情感的父亲,给了王冰最大的鼓励。
王冰说,那是她最害羞的一次视频通话,爸爸把藏在心里的话突然说出来,她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1月29日,王冰在冬奥村志愿者之家庆祝了自己的21岁生日。当天,她特地把微信头像换成了同学手绘的志愿者头像,“感谢那个一次次失败却又一次次坚持的自己”。
上岗第6天:等到久违的休整时间
大年初一,李少谱等到了久违的休整时间。当全国各地都在庆祝新春佳节时,这个服务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男孩,以“饱睡一觉”的方式过了年。
真正的忙碌还没有来临,李少谱得“抢”时间恢复体能,松弛肌肉,以最饱满的姿态迎接赛时的正式“扫冰”。
赛时,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举行雪车、雪橇和钢架雪车三个项目。李少谱的岗位叫“扫冰员”,在全程1975米的赛道上服务前50-70米,清扫雪车和雪橇摩擦冰面产生的碎冰,保证下一组运动员能在平滑的冰面上出发。
仅2021年年底21天的测试赛期间,他就参与了184小时的志愿服务。每天,他都要穿着“冰爪”,在赛道出发区至少扫近两百次冰,这相当于在400米的标准赛道上负重行走超25圈。
对扫冰这件“专业的活儿”,李少谱总能滔滔不绝,尽管来自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他擅长的是长跑,而非冰雪运动。
从“略有了解”到“越学越深”,李少谱没少做功课。除北京冬奥组委信息与知识管理平台上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外,他还从网上看了相关的赛事和新闻,到国际雪车联合会官网查资料,甚至向学校冰雪专业的同学请教。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那一两分钟的扫冰时间。他要在每轮比赛的间隙,快速上场,扫冰,撤场。
在不少人看来,他的工作和扫地没什么区别,但是这一两分钟的扫冰时间,将对下一组运动员的出发成绩产生影响。“仔细看我扫,一前一左”,李少谱展示他的扫冰画面时说道,扫冰的第一步是穿冰爪走一走,第二步是迈大步扫,“新人生怕滑下去,还用碎步扫,但是运动员要比赛,没时间等”。
经过测试赛的磨练,如今,他已经当上了八人扫冰小组的组长。
“我差点儿就叫‘申奥’了”。李少谱的冬奥缘,还得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说起。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市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后不久,李少谱出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少谱的父亲服务于北京奥运会训练场馆。“我们爷儿俩一个服务夏奥,一个服务冬奥,这就是传承。”他想了想,等未来结婚生子,他得亲口告诉他的孩子,“爷爷和父亲都曾经是为奥运作贡献的人”。
赛场上,李少谱希望自己尽可能地专业,快速,为运动员争取时间;赛场下,这位“00后”大男孩想得更多的是家人。
往年的春节,李少谱总会和父母准备年夜饭,干家务,母亲必做清蒸鲈鱼。今年春节前,李少谱看到母亲更新了朋友圈,说想儿子了。“过年我最期待的就是和父母做家务,和母亲一起准备年夜饭,今年就只能累她一个人了。”
但他不喜欢谈太多的“想念”,他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国在前,家在后”。这一回,他更期待冬奥赛场上奉献自我。
上岗第8天:外国友人对我说“bao!bao!”
“我早就想清楚这件事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海强在报名参加冬奥志愿者时,就做好了在冬奥岗位上过年的打算。对他来说,这样的过年方式是“双喜临门”。
高海强的父亲刚从张家口老家来北京工作时,正赶上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透过父亲的念叨,高海强总能想象北京刚刚申奥成功时父亲的激动,“他骑着自行车从西城区展览馆路一路‘飙’到长安街庆祝”。
受父亲感染,高海强一直等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招募令的发布。“我在饭桌上跟我爸说要参加冬奥志愿者的时候,他一直说‘太好了,太好了’,特别激动”。
自从高海强上岗后,全家人都进入了“冬奥节奏”。他忙着志愿服务,父母在家倒数开幕式的日子,奶奶也向他念叨:张家口老家的村里都在招募冬奥工作人员。
春节前夕,延庆赛区志愿者驻地多功能学习室变成了临时的“写春联屋”,志愿者们经过预约可前往写春联、剪窗花。
一听到活动通知,高海强就想着,结束志愿服务马上往多功能学习室赶。“虎来疫去度新春,山欢水笑传捷报”,“圆圆滚滚冰墩墩,红红火火雪容融”,这位被同学称为“墩墩本墩”的男生,花了不到15分钟就想出了两幅春联。
除夕当天,两位外国涉奥人员接受高海强的帮忙后,竖起大拇指,一直对他说“bao!bao!”高海强懵了一下,“这是说要保持社交距离不能抱吗?”
想了一会儿,外国涉奥人员用英文说“excellent”的时候,他才反应过来,外国友人在夸自己做得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