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艺作品进入思政课,如何种好“觉醒”的种子

中国青年报  |  2022-01-25作者:沈杰群 梅潇予 沈杰群 余冰玥



    一次在课上讲到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奇迹时,张智推荐学生去看电视剧《山海情》。很多学生因此懂得,今昔之间的脱贫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矢志不移的奋斗史。

    张智是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课上总会引入一些优质影视剧。在讲到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内容时,他谈到电影《长津湖》,透过银幕,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何以成为“最可爱的人”。

    思政课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教学新形式。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编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原主任龙平平,曾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为青年学子上过一堂“实景沉浸式思政课”。他郑重地说:“《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要以他们为楷模,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好,去实现这些革命烈士的遗愿。”

    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当红色文艺作品被引入思政课堂,如何种好“觉醒”的种子?

    “如果年轻人不喜欢,就是失败”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调查显示,43.3%的受访者选择影视剧作为了解党史的主要渠道,《开国大典》《红色娘子军》《长征》等都是令受访者印象深刻的红色影视剧。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开设的思政课在校内人气很高,经常“一座难求”,他给学生推荐的“红色剧单”包括:《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开国大典》《恰同学少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功勋》等。

    冯务中感叹,去年一部《觉醒年代》“觉醒”了新时代的青年一代。“这些觉醒的种子以后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大木、拄撑长天。这就是红色文艺作品的魅力和威力,可以起到教师讲授所难以起到的作用。”

    最近,在剧集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同名长篇历史小说《觉醒年代》出版。龙平平坦言,这部剧播出前,他有点儿“犯迷糊”,自己60多岁了,也不知道年轻人现在究竟是怎么想的。

    龙平平说:“年轻人究竟需要什么?我在写作的时候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判断,也没有迎合年轻人的想法。但是我知道,如果年轻人不喜欢,就是失败。”

    播出后,网友们的观剧热情,让龙平平学会了一些很新潮的网络词汇,比如“弹幕”“催更”。触动他的,还有网友们一句句用真情实感写下的剧评:“我们的考点,是他们的一生”“他们最先醒来也最先离去”“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

    “我受到了一次非常大的教育:真是低估了当代青年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这部剧在播出时被年轻人不断催更,那些弹幕留言很感人。年轻人用他们的网络语言,如YYDS、破防……向100年前的年轻的革命先烈,表达强烈的英雄崇拜。清明节时,他们在龙华革命烈士陵园的墓碑前堆满鲜花,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龙平平说。

    令龙平平颇感惊喜的是,陈延年、陈乔年因为这部剧而成了“青年的朋友”。“《觉醒年代》中伟人的家庭生活、父子关系很生活化。网上好多人说‘看到陈延年和陈独秀吵架的时候,和我跟我爸吵架一样’,这样的思想碰撞,两种不同时代的表达,我在写这个电视剧的时候还真没想到。”

    历史人物鲜活起来,红色影视剧影响潜移默化

    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优质红色影视作品对年轻学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北京某所重点中学担任初中语文教师的陈立是95后,她在课堂上问初一的学生是否看过《觉醒年代》,结果大部分学生特别激动地举手:“我看过,我看过!”陈立蓦然意识到,从红色电视剧里,这些00后学生能更加容易、真切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怀与情感。

    陈立在大学读中文系时,老师会在文学课堂上播放一些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并点评,例如《青春之歌》《红岩》《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陈立当时就很喜欢“在课堂上看电影”这种形式。

    北京某高校2021届硕士毕业生王佳提到,读研期间在网上看到讲述方志敏故事的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她脑海中冒出的第一幅画面,便是小学时老师领着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的场景。“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王佳觉得,一部好的红色题材影视剧可以把自己拉回到历史的洪流中,剧中人物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变得有血有肉、灵魂饱满。

    很多红色影视剧吸引年轻一代群体的追随,是因为它们沉浸入历史,又鲜活于荧屏。

    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郗杰英认为,《觉醒年代》之所以让青年那么震撼,是因为“情节和细节的真实,可以让人感同身受”。

    龙平平表示,他在创作剧本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突出作品的“思想性”,“一部电视剧、一部小说,要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品表达的是你自己的一个历史观,表达你对历史和人物的看法,在有根据的史料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

    龙平平指出,要展现100年前毛泽东、李大钊这些先进分子的思想,就要从他们的一些文章著作当中进行提炼、概括和升华,不能完全照搬,否则那就和看教材一样了。“要变成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放到一个特殊的环境当中去理解”。

    龙平平认为,当代青年需要了解关于建党的历史知识,让100年前的90后、00后与今天的90后、00后进行“沟通”。

    “我们几千年文明的传统、英雄崇拜深深植根于当代青年的心中,抹不掉。这就叫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在我们整个社会、整体青年当中是主流。在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关头,冲在最前面还是青年。”龙平平感慨。

    红色文艺作品正在成为思政课堂的一部分

    红色文艺作品获得火热的市场反馈的同时,也正在成为高校思政课堂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冯务中在清华大学主要讲授的课程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他在慕课和课堂教学中时常引入多种文艺作品,为教学增色不少,因而被称为“具有文艺范儿的思政课”。

    “无论是在课上播放片段还是推荐大家课下观看全部,很多红色文艺作品都能起到感染人、打动人、激发人的作用,成为思政课的重要补充和重要载体。”冯务中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适当引入文艺作品,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抽象为形象,进而化沉闷为鲜活。

    “思政课既要‘课以载道’,也要‘传道于文’。这里的‘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里的‘文’指的是各种文艺形式。”冯务中进而认为,思政课开好了,就会成为学生认识历史的显微镜、把握现实的方位仪、预见未来的望远镜。

    张智分享,在课后有学生给他留字条,表达对课程的肯定,对此他感慨:“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张智觉得,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堂是主渠道,但是也要关注微循环。“我们既要抓好主渠道,也要激活微循环,实现互补和结合,善于从学生的平时日常、交往交流中做思想教育工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宏艳说,以红色影视剧作为思政课程的范例形式引领青年思想,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因为青少年喜欢形象化的、故事化的教育方式,并且,红色影视剧宣传的是正能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的方向是一致的。

    在孙宏艳看来,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学习方式与表达方式来接近红色经典,传播红色文化。例如,他们描述共产党用了“史上最牛的创业团队”这样的词语,表达积极向上的会用“很马克思”。

    龙平平亦认可,将一些影视作品引入思政课,能够帮助大家学习党史、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讲党史不能够概念化、教条化、书本化。”把原来课本里那些“概念化”的人物变成鲜活的人、和当代人面对面沟通的人物,如是就对历史、对党史有了感性的认识。

    “红色影视+思政课”,如何实现双向提升的功效

    红色影视作品开始成为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趋势呼唤两个层面的提升:学校思政教育品质,红色影视剧创作品质。

    郗杰英指出,现在思政课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对青年的感受力,感染力和接受度。

    郗杰英说:“一是实事求是。要讲真话、道实情。要结合青年实际生活中感觉、感受到的实际场景,再引申到道理、真理;二是讲‘三史’要真实、生动,以人带事;三是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在青年中那些自发的学理论、学历史的兴趣群体特别值得重视,鼓励支持他们成为青年思政课的一支重要力量;四是努力变‘理直气壮’为‘润物无声’。”

    红色影视剧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手段。那什么样的作品适合进入思政课堂?

    纵观以往的“爆款”红色影视剧,往往能发现一些相似的成功因素,以及跟随时代进步的新“亮点”。

    例如2007年播出的《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毅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朝气蓬勃的学习与生活故事。该剧播出时,全国多地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开辟了《恰同学少年》观后论坛,到湖南第一师范参观的游人大大增加。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提到,《恰同学少年》因为大胆起用了一批青年演员,并果断吸纳了那一阶段的青春偶像剧的成功类型元素,不仅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更新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范式,也直接影响了此后一批电视剧创作,并为当下的此类影视剧奠定了良好的行业基础。

    说到2021年的“爆款剧”,孙佳山肯定了制作手段的进步。他举例,像《觉醒年代》就调用了大量在电视剧中并不常见的电影的制作手段。“既将复杂的历史线索予以写意的视觉呈现,在表意方式上也实现了自成一派式的创新,在国内电视剧中罕见的大量多机位拍摄则最大化地传递出了演员、道具和场景的细节”。

    在冯务中看来,适合纳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红色影视剧,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红”,三观正确,政治性强,正能量为主,但又不是说教;二是“真”,符合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不是“神剧”;三是“活”,不死板,不单调,有起伏,有灵气。

    将红色影视剧引入思政课,应与青年成长的需求和目标高度贴合。冯务中说,好的文艺作品是认识历史、接受真理的引子,但是再好的文艺作品也不能取代相关的历史著作和理论著作。“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成就,还是要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改革开放简史》等正史。”

    孙宏艳也提醒思政教师注意一点:使用“红色影视+思政课”这一方式,应当遵循“适度、适合”的原则。

    “小学生更适宜通过影视片等来讲故事,但是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随着他们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把故事、影视剧等进行提升,既要有好故事,还需要提升到思想认识上去。另外,不能曲解历史、戏说历史,尤其是小孩子,他们可能会把戏说当成真的,这就不适合不适度。”孙宏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梅潇予 视频制作 沈杰群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许革,王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