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慢点,往北来点,东头再往南回一点……”
伴随着一声声指令,龙门吊和拖车有条不紊地忙碌作业。31岁的济南南站货运班组货运副主任臧刘佳萌戴着记录仪,认真巡视现场,盯控每一个环节,确保装车安全有序。
临近春节,济南南站更加繁忙与热闹,一列列中欧中亚班列似铁龙开行,使这个三等小站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一群铁路青年的身影也由此进入公众视野。
2017年8月5日,伴随着汽笛声,济南南站第一列中欧班列顺利开出,由此这个小站开启了助力“一带一路”的新篇章。陆地航线上的一节节货箱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携手发展,成为打开欧亚大陆经贸密码的钥匙。
5年来,小站的发展让人惊叹:从最初全年仅开行14列309车,到2021年全年开行97列4885车;从发送货物品类以服装、玩具等日用品为主,到如今已涵盖机械设备、汽车、空调等大件,“国货之光”海尔电器坐着集装箱走出国门,长城汽车在异国他乡跑出中国速度;特别是疫情期间,中欧中亚班列高位运行,为抗疫物资的运送开启了一条“绿色生命通道”。
有一群90后姑娘伴随中欧中亚班列一起成长,她们的身影遍布各个工种。
臧刘佳萌称得上一员“老兵”。对于5年前第一列班列开通时的场景,她至今记忆犹新——各项标准的制定落实,箱内货物的装载加固,济南闷热的8月让她身上的工作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班列顺利开出的那一刻,她脸上有藏不住的激动和自豪。
为了保证运输安全,需要对加固方案较为复杂、重量分布不均的集装箱进行轮重测定。轮重测定仪重达30斤,臧刘佳萌常常抱着它对每辆车的8个车轮逐一测量,计算数据。“差不多就行了,你不累吗?”不止一个人问,她总是笑着回答:“差一点就是差很多,如果我把不好这个关口,隐患就跟着上路了,这一路山高水长,可就麻烦啦!”
班列货物种类多,品类杂,受理工作繁重,27岁的受理货运员徐潇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2021年11月受理霍尔果斯资料时,通过反复查看客户提供的装箱照片,她发现两箱货物混装危险品聚苯乙烯,及时通知管理人员进行甩箱处理,保证了安全万无一失。
“想到经我手发出的货物都能安全抵达欧亚国家人民的手中,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微薄的力量,我的内心就无比自豪。”徐潇然这样解释对工作的热爱。
随着中欧中亚班列运输数量不断增加,26岁的货运值班员卞飞深感作为班组长的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精细安排工作计划,计算如何能快装快卸同时保证安全,事无巨细的装箱检查……在她的带动下,班组成员工作效率飞速提升,车站的装卸车纪录不断被刷新。
今年1月2日,卞飞和同在济南南站工作的车站值班员顾正订婚,这对年轻的铁路夫妻一起见证着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卞飞盼望着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能和爱人去满洲里国境大门看看,拍一张中欧班列驶出国门的打卡照。
从2017年第一趟到如今的300多趟,31岁的中欧班列司机杨祥秋用一趟趟安全行车里程见证了班列的点滴变化,也亲历了班列从最初时速80公里提高到现在的120公里,开行范围越来越广,开行频率也越来越高。
“班列班次越来越密,说明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杨祥秋一脸骄傲地说。
杨祥秋所在的济南西机务段担任中欧中亚班列在山东的主要运输任务,从20人到48人,5年间,班列司机队伍在逐步壮大。而驾驶班列的司机也成为高素质、高水平司机的代名词。
这些可爱的年轻人见证了中欧中亚人民友谊的经贸通道的提速拓宽,而这条“钢铁丝路”也承载着他们的青春梦想。
青岛车务段胶州站担负着“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中欧班列开行的重任。29岁的张伟华从连结员成长为负责车站所有列车运行指挥工作的学习车站值班员,他庆幸自己的成长步伐和中欧班列的发展同步。
如今,胶州站的中欧班列已由最初的单一中亚线路,增加到41条线路,可以直达“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46个城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