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青年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进青年全方位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站在建党百年的新历史起点上,对我国青年发展进行国际比较、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经验,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青年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青年发展指数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是通过对世界各国青年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力求客观反映各国青年发展面貌。《报告》不仅体现了我国青年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我国青年发展理念、政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一、《报告》突出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
青年发展能否优于经济发展、人类综合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报告》显示,34个发达国家中,青年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的国家仅占11.76%,青年发展优先于人类综合发展的国家仅占5.88%,分别比发展中国家低了19.61和21.57个百分点。可见,发达国家的青年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人类综合发展水平之间的不一致性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青年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与“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HDI)”相比,都处在优先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始终贯彻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15-34周岁青年人口达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党和国家始终把青年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青年优先发展意味着更先进的发展理念、发展制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文化,在资源分配方面优先满足青年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健康与生活”一级指标中,我国排第十二位,大幅优先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青年发展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基本的生命权、生存权、健康权,彰显了国家始终关怀青年、爱护青年的优良传统和政策取向。
二、《报告》体现了青年政策导向
享有政策福利的国家,青年发展势头往往更足,如推出了“青年行动计划”的新加坡,综合排名第一;颁布青年法的印度尼西亚,其青年发展指数排名优先于人均GDP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家庭与社会”“公共参与”两个一级指标排名靠前。由此来看,国家出台青年发展政策的重要性突出、红利明显。
回首百年,我国青年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结婚制度从外在干涉演变为自由选择,离婚制度从绝对自由过渡到相对自由,两性关系从男尊女卑迈向性别平等,家庭地位从去家庭化转换到再家庭化,亲子关系从父母本位发展为子女本位。深层次来讲,制度更迭的逻辑在于,性别平等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家风建设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家庭承担了保护个体的责任,婚姻稳定保障了青少年的最大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青年发展和青年事务进行了顶层设计,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了民法典,出台了反家庭暴力法、个人信息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三孩政策和相关配套举措。我国“就业与创业”“家庭与社会”两个一级指标基本同步于青年发展,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专业性,以及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充分性。
三、《报告》反映了高质量发展要求
青年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我国青年发展基本遵循了这一根本逻辑。在青年“公共参与”指标中,我国排名第九,高于不少发达国家的排名,也高于中国的综合排名,凸显了我国青年公共参与的优势,反映了青年参与社会进程、在社会发展中发声的能力,这是我国注重青年高质量发展、保护青年公共参与权利取得的重要成果。在“教育与文化”指标中,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0年的0.1%上升到2020年的54.4%,互联网普及率从2010年的34.3%上升至2019年的61.2%,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极大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面临着资源要素约束趋紧,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增大等情况,落实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推动青年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青年与全体人民一同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它既需要保障青年优先发展,也需要保障青年群体之间的平等发展。要在政策制定、分配资源时切实照顾新兴青年群体、弱势青年群体,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青年发展。我们强调青年高质量发展,还意味着要依宪依法发展,以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为目标,使青年更好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平等参与各项社会事务。
四、《报告》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报告》彰显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青年发展都紧密相连,本质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全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后多次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使之逐渐成为国际共识。从理论来源和价值目标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蕴含了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思想,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主义”“和合主义”滋养甚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征。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计划,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全球青年力量。据调查,99.5%的大学生非常赞同“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95.12%的大学生赞同“世界变得越来越撕裂,没有国家能从一个撕裂的世界中受益,没有任何国家是一座孤岛”。青年发展需要国际视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要认识到每个国家都需要为人类的共同利益承担责任,加大青年发展的国际合作力度,让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世界、融入世界,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促进青年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世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代青年注定要在社会发展大局中肩负时代使命,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要进一步强化党管青年原则,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责任观,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晓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