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人民性特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12-22作者:石轩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战线经过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迈进新征程,推进人民文艺事业,首先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人民性,准确把握其根本立场以及人民和文艺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党领导的文艺工作也应当面向最广大的人民大众。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明确提出文艺是为人民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又提出了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双百方针”,推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要义就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相关论述,进一步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观点。如今,时逢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的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准确把握人民和文艺的辩证关系。文艺因人民而兴,人民因文艺而足。一方面,文艺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脱离人民,文艺就犹如无实之花、空中楼阁。文艺的产生和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只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艺。人民既是文艺创作的来源,也是文艺产品的享受者。人民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物质需要外,还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特别是在当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文艺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文艺作品是人民生活的需要。

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来源于人民。人民的生活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最终形成了观念形态上的文学艺术。创造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首先要深度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接近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掌握人民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到既知事、又知心。其次要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从中华文明中获取素材,以文化人、用情滋润,集成符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再次要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强化不同类别文艺的互融互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更好满足新形势下人民对文艺产品的需要。最后,还要恪守社会效益优先的基本要求。文艺事业不同于一般的市场经济行为,担当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以生态文艺助力美好社会建设,避免文艺“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

新征程开启新作为。坚守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人民立场,要坚定政治立场,厚植文化自信,扎根人民生活,以通俗的表达和创新的形式,呈现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俊秀,郭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