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退役老兵的二次出征

中国青年报  |  2021-12-02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2020年2月,武汉抗疫期间,进隔离病房前,刘维(左三)在给护士们交待注意事项。张波/摄

  老兵刘维在脱下军装后,又打了一场“硬仗”。

  上一次“战斗”还是在2003年,24岁的刘维与战友一起,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共同奋战51天,圆满完成抗击“非典”任务。时隔17年,当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退役4年的刘维再度请缨,跟随陕西省第二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奔赴前线,支援武汉抗击疫情。

  “我始终觉得自己仍是个军人,国家有需要,我义不容辞。”曾服役21年,如今已是西安大兴医院质控科主任的刘维说。

  刘维2016年退役自主择业,2019年12月来到西安大兴医院,“不再是军医,但依旧穿着白大褂”。2020年年初,从电视上看到了武汉疫情严峻的消息,有着丰富抗疫经验的刘维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

  “不管是去武汉还是留守,医院这时候肯定都非常缺人,我必须留下。”她原本已经买好了过年回老家的车票,却在把放寒假的女儿送走后,退掉了自己的那一张,做好了“加入战斗”的准备。

  1月27日,得知医院有可能抽调人员去武汉,当晚刘维便写好了请战书。后来刘维笑着回忆,那还是她第一次写抗疫请战书。“之前跟随部队执行任务,是领命出征,肯定都能去。这次不一样,真是抢着去。”

  “抢着去”的刘维没感到害怕,因为“别人没经历过,我经历过,我应该去,就这么简单”。她以“参加过抗击‘非典’,经验丰富”为由向医院极力争取,最终被任命为陕西省第二批援助武汉医疗队护理组副组长,于2月2日率队出征。

  陕西省第二批援助武汉医疗队由陕西省41家医院组成,其中护士100名,人员众多,互不相识。为了尽快熟悉人员情况,方便开展工作,出征前一晚拿到名单后,刘维连夜将每个人的信息调出打印下来,逐一背记每名护士的专业、职称、工作经历等。

  “经验丰富的可以当护士长,参加过抢救的适合安排到重症监护室。别以为都是做护理,其实分工大有讲究呢。”刘维解释说,“一句话,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西安大兴医院脊柱科副护士长吴明因参加抗疫与刘维相识。她还记得出发前医疗队在机场集合,队伍中只有刘维背着一个“大电脑”。一路上,其他队员在聊天,刘维却一直忙碌着,不是敲字就是写写画画。后来吴明才知道,在飞机上,刘维就已经初步安排起了值班轮换。

  那时医疗队还不知道,这位早早开始操心的领队是一名退役军人。吴明只觉得她“有责任心,有担当”,抵达武汉第一天,刘维安排医疗队休整,自己带着几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率先进入对接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熟悉情况,“给大家打前站”。

  抗疫战场上,刘维是个“大总管”。她为包括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在内的42家医院护士安排每日值班,做“岗前培训”,教大家如何穿脱防护服。结合自身经验,她梳理出13个穿防护服流程和26个脱防护服流程,并将其打印下来贴在走廊通道里。每组护士进入红区前,她都要亲自检查,确保全部防护到位。

  刘维坦言,与上一次在小汤山医院相比,这次“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再是只顾着自己的工作,而是要对整支队伍负责。”那阵子,刘维对队员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把你们平平安安带来,也要平平安安带回去”。

  为了及时了解每名队员的工作与身体状况,刘维每天随机找人聊天谈心,有时是电话,有时是微信。遇到不适应或身体不舒服的,她会每天问候,并随时调整排班,力争让每个人都能劳逸结合。

  每天早上,刘维会准时出现在酒店门口,送第一批护士乘车去医院,她一度觉得那种感觉就像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欣慰又牵挂”。到了晚上,刘维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谁白天遇到了难题,或年轻的小护士心里害怕,不管多晚都可以随时打来电话,刘维则一一耐心地解答、安慰。

  吴明至今记得,在武汉她第一次进刘维的房间时,看到一整面墙密密麻麻贴满了个人信息表。那是医疗队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护士每个人的详细资料,贴不下了就贴在床头。谁身体不适,谁有困难,刘维便用笔标注在旁边,“做了满墙笔记”。

  吴明被深深地震撼了。刘维告诉她,这样方便找人,“你们谁有事,我立刻就能联系上”。

  “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有她在,不用怕。”吴明说。那时,刘维被叫作“知心姐姐”。不少队员都说,只要看到刘维,就觉得心里有底了,“很安定”。

  这种安定感也同样传递给了患者。每周,吴明都要带队进行一次大查房,了解每位患者的病况。她还建起一个微信群,在红区外的那几天,里面的护士遇到棘手的情况,可以随时发到群里,刘维便进行远程指导。

  谁物资短缺、需要医疗设备,也可以随时在微信群里提出来。刘维会想方设法找到,再第一时间送进红区。她开玩笑地说,有时去医院领物资要“跑着去,抢回来”,就怕耽误了时间,影响患者治疗。

  刘维始终记得,2003年在小汤山医院时,她负责的是重症监护室。一次为危重症病人抽血气,从股动脉抽完后,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刘维笨重又小心地帮患者按压穿刺点。那一刻,这个24岁的小护士站在病床边,看到身边虚弱的病人戴着呼吸机躺在床上,说不出话,突然鼻子就酸了。她心里有个迫切的愿望,就是“要让他们快快好起来,早点回家去”。

  这个愿望同样被带到了武汉。刘维知道病人的无助与恐惧,每次查房时,除了查看病情,她总要在患者病床前坐一会儿,陪病人聊聊天,缓解他们的焦虑。

  刘维记得曾遇见一位大姐,她告诉对方自己去过小汤山医院,大姐激动地握住她的手一个劲儿道谢,感谢她“不怕危险来救人”。输液时,大姐特意请刘维帮她扎针,理由是“参加过抗击‘非典’的医生来救咱,技术好着呢,肯定没问题”。

  每逢节假日,刘维会给病房里的患者带去各种各样的小礼物。“三八”妇女节前夕,她和几名护士长用A4纸自己画了一叠贺卡,写上祝福的话,又自费买了一堆巧克力,第二天查房时发给每位患者。

  刘维极少主动提及自己的过去,很少有人知道她曾是一名军人,还因在小汤山医院工作突出,被评为“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她只是每天风风火火,干劲儿十足,把一切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次出征,刘维与“战友”们共同奋战了65天,是最晚撤离武汉的省级医疗队。她们累计护理患者280名,收治患者113名。

  直到疫情逐渐平稳,刘维的经历被媒体“挖”出来,队员们才知道这位刚40岁出头的“知心姐姐”经历丰富,“竟然这么厉害”。回到医院后,有同事好奇地问她怎么“不带怕的,去了一次又一次”。刘维平静地回答,“因为不管穿不穿军装,我都有军人的底色”。

  她的确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作为质控科主任,刘维的日常工作是负责监管整所医院的质量管理,“干的是得罪人的活儿”。她从不当“好好先生”,每次发现问题后,总是客观地指出,还耐心地向相关科室提出建议,帮忙一起整改。

  去年年底,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后,刘维又率先向院里提出对标国家新标准,全方位实施质量管理的改革思路。

  “干工作就要干出点名堂来,要敢想敢干,束手束脚是不行的。”刘维说。得到院内批准后,她自发找来各类质量管理的相关书籍查阅,又花了3个月时间逐一走访各科室,调研每个专业科室的实际情况。

  今年年初,刘维制订出一套《质量内涵年行动方案》,将32种获得性指标、51个单病种质控指标、115种低风险死亡病种、13个重点专业指标和国家十大安全改进目标列为重点监测指标。

  刘维雷厉风行的作风没有得罪人,反而带动了一批同事加入院内改革的工作。吴明觉得,“她身上就是有一股劲儿,让别人想跟着她一起往前走。”

  不久前,刘维被评为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这位退役老兵二次抗疫、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也因此被更多人熟知。但她觉得,“这没什么好夸赞的,本分而已”。

  在刘维心中,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是分内的事。她说,将来不管任何时候,只要国家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地第三次、第四次请战出征,因为我曾是一个兵”。


责任编辑:赵飞鹏,郑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