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西迁精神 与国家和人民共命运

中国青年报  |  2021-11-23作者:青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交通相对便利的大城市。为了改变当时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局面,配合国防建设的需要,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决定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交通大学数千名教职工和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大树虽然西迁了,但是根根须须你都要保护好,不能伤了它的根,而且你还要给它浇水施肥,气候环境肥料都要适合,它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在西安交大校园里,有一条著名的梧桐道。亲历者回忆说,这些梧桐树是交大西迁时从南方运过来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树苗成为最美人气打卡点,也见证着交大西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017年11月30日,15位经历过西迁的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总书记随即回信,向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他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迁精神有一种胸怀大局的担当。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在1956年交大师生西迁专列的乘车证上,这句口号凝练地表达了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建设新中国的壮志豪情。无论是花甲之年的老教授,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都毅然决然地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将自己的人生与事业扎根于这片黄土。见证交大西迁的潘季教授回忆说:“当时交大17位党委委员中的16位,以及全校70%的教职工都西迁过来了。一大批交大教授率先垂范,支持迁校。这体现了交大人的爱国传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祖国哪里需要我,家就在哪里!”

    西迁精神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孤身一人来到西北后,凡事亲力亲为。天降大雪,他身穿破大衣,坚持赶到学生实习的热电厂;眼镜摔坏了,他简单固定后继续上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牵挂着教育事业,决定将大部分工资积蓄贡献出来,建立教育基金会,“以遂我毕生所愿”。沪上名医、交通大学校医沈云扉,在66岁高龄来到西安新校的小诊所里,为师生服务了8年。许多经历过西迁的老教职工都像钟兆琳、沈云扉一样,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把整个生命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西迁精神有一种弘扬传统的坚守。将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结合,是西迁精神的鲜明特征。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指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要牢牢抓住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物理教育家殷大钧早年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学生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黑暗统治,宣传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殷大钧坚定拥护党的方针路线,克服困难携家带口西迁。1985年,已临耄耋之年的殷大钧重新入党,实现了“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争取重新入党”的心愿。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始终秉持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

    西迁精神有一种艰苦创业的韧劲。西迁初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冬天教室仅靠一个小炉子取暖,洗脸水得到工地上去端,半夜还能听到狼嚎……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实验室,土法上马。迁校后不久,西安交大就围绕国家需求开拓了计算机、原子能、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新专业。第一台频谱分析仪、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器……众多中国科研史上的“第一”,在随后的日子喷涌而出。

    交通大学的西迁,改变了中国西部没有一所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局面。一代代青年学子受到西迁精神的召唤,告别依依不舍的家人,投入开发建设大西北的火热生活,让美好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当年的西迁列车上,大学生唱得最多的一首歌就是《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期盼早日学成本领报效国家。中科院院士陶文铨在1957年高中毕业时,以“交大迁到哪里,我就考到哪里”的坚定信念,报考了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从教50多年来,他坚持在教学一线为学生授课,培养研究生140余名,实现了把西迁精神传承下去的誓言。60余年来,西安交大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8万余名各类人才,2020年在中西部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已逾55%,为西部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1956年西迁伊始,一位名叫赵智成的学生写诗抒怀:“为了祖国,为了党,决不吝惜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誓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从祖国的边疆到边疆,自滚滚的黄河到宽阔的长江,掀起一个震撼世界的建设海洋!”西迁精神为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提供了“交大样板”,激励广大高校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新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当代青年一代是与新时代同行的一代,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在肩上,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青年知识分子传承西迁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