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2021-11-20 15:54
卫星告诉你,101所学校和12万名孩子的故事

新华社长沙11月20日电 早晨,在湖南西北边陲的桑植县芙蓉学校校园里,琅琅书声回响在崭新的教学楼之间。

装修一新的校园内,食堂、风雨球场、塑胶跑道运动场一应俱全,这所位于湖南偏远地区的学校,与城市里的现代化学校已别无二致。

这是9月9日拍摄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学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一进到这里,11岁的男孩黄瑛立刻爱上了这所新学校。“我以前上学的学校设施比较落后,放学就是玩手机、看电视,挺无趣的。”黄瑛说。

到了芙蓉学校,面对学校开设的20多个兴趣社团,黄瑛一时间挑花了眼,最终,他选择了乒乓球。他说:“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乒乓球比赛,觉得运动员打球特别酷,现在我是乒乓球社团里的高手了!”

9月9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学校,学生们在操场上体育课。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10岁女孩谷亚芳是个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外出务工,“每次看到同学的父母来,我都很难受。”谷亚芳说。如今,谷亚芳来到芙蓉学校,“学校里开通了‘亲情专线’,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和妈妈打视频电话。”她告诉记者。

当屏幕里出现妈妈的脸庞,她仍然忍不住泪流满面。擦擦眼泪,她轻声地告诉妈妈:“妈妈我想你。新学校很好、很漂亮,妈妈我在学校还学习了舞蹈呢……”

9月9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学校,学生们在教室上课。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山区地广人稀,一些学生上学要走三个多小时,作为老师看着都很心疼。”王伟毕业后在桑植县四方溪小学执教,“那时教室里就是黑板和粉笔,地板还是泥巴地。”

“现在,我们学校一点不比城市里的学校差,还提供了舒适的寄宿条件,孩子们再也不用跋涉赶路,住在校园里就能接受优质的教育。”王伟说。

课余时间里,王伟除了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还教孩子们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因为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又离家上学,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要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9月9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学校,黄瑛在课后打乒乓球。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位于湖南西部武陵山脉的芷江侗族自治县芙蓉学校,于2018年12月启动建设。短短一年,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23000多平方米的芙蓉学校拔地而起,芷江县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省特级教师邢海燕正式调任芙蓉学校校长。

2019年秋天,这所芙蓉学校正式开学,邢海燕却因此发愁:“招生时,偌大的学校竟然只有几十名学生报名就读,从各地调来的一些老师,看到学校招不满学生而心生退意。”

9月9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学校,教师王伟在给学生上课。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学校好不好,不光是看校园美不美、设施全不全,办好教育才是关键。”邢海燕说,教育部门通过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国培计划”等,为芙蓉学校配备了优质的教师队伍。邢海燕和教师们座谈,探讨办好教育的“金点子”,加强师资培训,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如今,学校办学规模从最初的400多人扩大到1500多人。”邢海燕说。

9月9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学校,学生在舞蹈教室练习舞蹈。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学校里近七成孩子是农村学生,三成是贫困学生,他们质朴、拘谨、缺乏自信。“教育不仅是教知识,还要树人格。”邢海燕提出了自信教育,在学校开展全新的教育模式。

艺术节里,让孩子尽情施展才艺;科技节里,评比创新创造新想法;阅读、演讲、体育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邢海燕说。

9月9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学校,学生在课后参加航模社团。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如今,在湖南的三湘四水,这样的芙蓉学校已有101所。四年来,湖南投入87亿多元,先后分两批主要在武陵山、罗霄山等边远地区的县市区建设芙蓉学校。今年秋季,101所标准化芙蓉学校已全部投入使用,为湖南边远地区提供了14.6万个学位,拥有12.18万在校生。

同时,芙蓉学校还公开选拔了94名校长和225名副校长,新引进教师5213人,生师比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所有芙蓉学校都与省、市名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利用教育信息化设备开通“上联名校,下联村小”网络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薄弱学校,给农村的孩子插上了梦想腾飞的翅膀。

监制:葛素表 苏晓洲 陈知春

统筹:山旭 袁汝婷

记者:谢樱 丁春雨 陈思汗 李紫薇

数据策划:张晓雪

制作:江育东 李东泽

遥感与数据技术:乔柯

设计:郭超

编辑:黄南希 张铎

审稿:何莉 李代祥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湖南分社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联合出品

鸣谢:湖南省教育厅 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曾宪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