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经济发展离不开包括仲裁在内的法治保障。经济频繁交往难免发生纠纷,仲裁作为一种古老而具有生命力的纠纷解决方式,因其较之诉讼具有专业、高效、保密等特点,受到各类商事主体的广泛青睐,在国际经济往来中扮演起愈发重要的角色。
在正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仲裁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围绕国际仲裁发展的“新格局、新动能”主题展开了讨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摄
仲裁,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具有比较优势。上海市贸促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马屹解释了形成这种优势的原因——仲裁一裁终局,且裁决可执行,可以为纠纷当事人节省较大时间成本;仲裁裁决具有跨国执行力,签署过《纽约公约》的168个国家之间互相承认仲裁裁决的效力,并支持强制执行。
在上海仲裁协会会长俞卫锋看来,进博会的举办地上海具有培育和支撑仲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土壤。
数据显示,自1995年中国第一部仲裁法实施以来,截至2021年6月底,上海仲裁机构累计处理各类案件5.6万余件,总标的额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案件当事人遍及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今年4月,国际仲裁权威研究机构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发布的《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国际仲裁地,位列第8位。
上海仲裁行业扩大开放势在必行。2019年11月第二届进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市司法局发布了《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境外仲裁机构在符合条件、履行程序的情况下,可以向上海市司法局申请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并开展国际商事、海事、投资等涉外仲裁业务。这是根据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要求制定的全国首份仲裁业务对外开放实施文件。
也是在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获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该机构2020年10月正式启动运营,成为国际组织仲裁机构在我国境内登记设立的首个仲裁业务机构。截至今年9月,WIPO仲调上海中心已受理上海法院委派、委托的涉外知识产权调解案件37件,涉及发明专利、商标、著作权、不正当竞争、技术服务合同等领域。
“引进境外仲裁机构落户上海,必然会与上海本土仲裁机构形成竞争。”上海市司法局仲裁工作处处长徐勇指出,“仲裁不受地域管辖限制,涉外纠纷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境内外仲裁机构,竞争实际上客观存在。”徐勇同时认为,扩大开放不仅可以增加仲裁法律服务供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能形成“鲶鱼效应”,有利于本土仲裁机构加速自身国际化发展的变革。他说:“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推动仲裁机构及相关法律服务机构和涉外法律人才在上海集聚,将有力带动上海涉外法律服务水平的提高。”
据悉,为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程度,上海仲裁委员会已吸引了一批在境外争端解决机构担任过重要职务的人士加入,包括原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东亚地区主任、原迪拜金融法院首席大法官助理、原美国联邦大法官助理,等等。上海仲裁委员会也在今年10月获得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席位,成为参与第一工作组“中小企业”国际商事立法工作的首家中国仲裁机构。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卫东表示,上海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是一项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提高全球经贸治理规则话语权的重要行动。他说:“上海本土仲裁机构的国际公信力、竞争力,是推进仲裁行业扩大开放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