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电影《长津湖》中,有这样感人至深的一幕: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片中角色雷公(雷睢生)独自驾车,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吸引敌军炮火,最终壮烈牺牲。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声音哼起了这支来自故乡的歌谣。那一刻,许多观众绷不住眼中的泪水,瞬间“破防”。
这一幕,是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致敬。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片光荣的土地,那么红色定是当之无愧的选择。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地区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革命烈士血洒疆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沂蒙人民倾其所有滚烫情谊,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共同演绎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他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1938年,党中央“派兵去山东”的指令一下,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形成以沂蒙这个“山东小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齐鲁大地燃起熊熊抗日烽火。
与此前国民党在敌后遍征苛捐杂税、与民争利的情况不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展现出清正廉明的亲民作风。他们奉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的严明纪律,在“喊大爷、叫大娘”的亲切互动中团结群众,“老四团”等革命部队形成了“只要群众遭劫难有危险,就要立即去解救”的铁血团规。
临沂沭河西岸,有一个古老的村庄——朱村。70多年来,这里传承着一项特殊的红色民俗:把正月初一的第一碗水饺献给烈士。1944年除夕,日伪军疯狂“扫荡”朱村,八路军“钢八连”火速奔向朱村投入战斗,24名战士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后,每年春节的第一碗饺子,都被用来祭奠英雄先烈。那里的人民永远不会忘却:今时今日的平安无恙,是当年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蒙山沂水之间,类似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军民间心与心的交付,闪耀着至真至诚的人性光辉。
除了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还始终秉持一切为了群众的初心。在山东根据地,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民主选举赋予了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利。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兴修水利等政策措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借助以“学文化、求解放、救中国”为口号的沂蒙“识字班”,人之思想得以启蒙,家国意识充分觉醒。
绝对信任与全力支持,从来不是毫无缘由的。这些行动,足以让沂蒙乡亲们看清:谁在真正以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为己任,谁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求福祉。
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真正跟党走。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儿女倾其所有地拥军支前,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其中,沂蒙女性以其温柔而坚韧的力量,在抗战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39年秋到1942年底,为确保革命后代安然无恙,减少前方战士的后顾之忧,“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八路军地下托儿所,悉心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想尽办法呵护40多个孩子健康成长,自己的孙子却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
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这些,是“沂蒙六姐妹”在解放战争期间的赫赫“战功”。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中,她们不舍昼夜地支援前线,确保华东野战军无粮草匮乏之虞。
在回忆录中,粟裕曾这样描述沂蒙群众:“他们是那样地坚定勇敢,不怕困难,奋不顾身,竭尽全力地支援人民子弟兵。”战火硝烟之中,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人民英雄,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坚实的后方,向人们诠释着何为吃苦耐劳,何为爱党爱军,何为奉献担当。
上下同欲者胜。这份“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自然生发,为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牢固基础,也由此形成沂蒙地区传承至今的红色基因。
多年来,沂蒙精神如同那首深入人心的《沂蒙山小调》,随着时代的节拍不断涌动,历久弥新。上世纪50年代,从穷乡僻壤到瓜果飘香,位于沂蒙山深处的李家寨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愚公移山精神。从被形容为“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到成为“商通全球,物流天下”的开放新高地,沂蒙山区紧紧抓住时代风口,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
开设扶贫车间,在农村办幼儿园,成立服装加工厂,建起“快递+电商”村级服务站……而今,以“沂蒙扶贫六姐妹”为代表的时代弄潮儿,延续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红色基因,帮助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让沂蒙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蒙山沂水间上演的一幕幕感人事迹,是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重要命题的生动回答。这份“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赤诚情意,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必定会激励一代代年轻人不懈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