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啥成了“圈外人”

齐鲁晚报  |  2021-10-24作者:闻之

媒体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时下52%的年轻人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父母为啥成了圈外人?据了解,年轻人有的担心父母催婚,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

26岁的刘萍没有把父母设为圈外人,而是将他们进行了分组,看不到部分朋友圈的内容。她还说,父母只有自己一个独生女,自己的一点一滴都会牵动父母的心。有一次她发朋友圈晒自己煮菜不小心烫伤了手,去医院处理后无大碍便回了家,但父母通过朋友圈看到后,心疼得想连夜赶到她租住的小区,非让她住院治疗。她和男友反复解释才得以阻止,“我爸说,我妈偷偷哭了一场,说女儿出门在外太难了。”从那次以后,刘萍但凡要发朋友圈就会特别注意,只有发喜讯、舒心事才会对父母敞开大门。

90后王刚才参加工作,对于他来说,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新生活。从王刚的朋友圈可以看到,几乎每天深夜,他都会和室友一起喝啤酒、吃夜宵,分享自己玩的手游超神瞬间等,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将父母设为了圈外人。“因为我跟父母说过:我每天按时上下班、三餐规律……如果他们知道我的真实生活,肯定婆婆妈妈地说我管我,就像我还在读书一样。”王刚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喜欢过问儿子的生活点滴,但是,“我的新生活,父母看不懂”。

今年春节过后,刘阿姨兴致勃勃地拿出新买的智能手机,要和女儿“扫一扫”,女儿、女婿都爽快地互加了微信,还建了个家庭群。“那天我很晚才睡,一条条地看女儿的朋友圈,很过瘾。”刘阿姨说,女儿在上海工作,成家后和父母聚少离多,好在朋友圈内容挺多,每天都有几条,一条条看下来,跟陪着女儿过日子一样。正月初五,女儿离家,刘阿姨安慰自己:有了朋友圈,还是可以了解她的生活。“我知道上班第一天老板给她发了300元红包,替她高兴,留言让她好好工作;她买了两支口红,我说不要浪费,还有100多万房贷要还;她说去看电影,我说要多在家陪孩子,不能扔给保姆……”很快,刘阿姨发现女儿的朋友圈看不到更新了。追问之下女儿爽快地承认:“我把你屏蔽了,我们以后还是打电话吧。”刘阿姨说,经过老伴协调,女儿又对自己开放了朋友圈,但内容明显少了。

从父母对被屏蔽后的反应能看出,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支持,远超子女预期。当子女遇到挫折困难时,相比泛泛而谈或是点赞的朋友、同事,父母也是唯一毫无私心为子女解忧指路的人。因此,不如把父母拉回圈内,即使可能因为代沟而造成误会,但是父母也是最愿意听子女解释的人。这一现象也说明,父母和子女间平时缺少用心地沟通和交流。年轻人要相信的是,在你们生活工作遇到风雨时,父母的追随和支持,会是你们无比强大的动力。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屏蔽或分组管理也可以理解,是普遍现象,父母完全不必失落。由于知识背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年龄等都会影响人际沟通效果,父母读取的微信内容可能和子女想表达的不一样,违背了沟通的初衷。很多子女在发父母可能担心的内容时屏蔽,恰恰说明对父母的孝顺,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也是很多子女的习惯。每个人对朋友圈的定位不一样,有的是职场形象管理,有的是生活日常记录,有些的确不适合父母作为受众。而且,发朋友圈的初衷多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共鸣、支持、赞同,如果认为父母会误会、发酵错误信息,屏蔽可能更合适。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朋友圈没必要过度热情,尤其是对成年子女不要过多说教、指责,只作为了解他们日常生活、想法的渠道就够了,但子女也要注意,别让朋友圈成为父母了解你的唯一渠道,如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多带孩子看望老人。越是亲密关系,如子女和父母之间,越不能太依赖网络交流,因为隔空的一句问候远不如面对面的关切,每天在微信里祝福妈妈,不如有空回家陪妈妈吃顿饭。陪伴在父母身边,有温度、有表情地交流,这对父母来说是不可缺的,也是最需要的。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