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事变好事 我们都是“知识的错觉”的受益者

科技日报  |  2021-10-22作者:王大鹏

作者:[美]史蒂文·斯洛曼

[美]菲利普·费恩巴赫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字里行间

爱因斯坦曾说,“我学得东西越多,我就越意识到我不知道的东西更多。”萧伯纳也说,“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但实际上,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即便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一无所知。就像卡尔·萨根说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中,然而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些科学和技术。”因为我们觉得,只要我想知道,我就一定能够知道,毕竟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只需要我们动动手指而已,其实这仅仅是一种“知识的错觉”。

提到“知识的错觉”,就不得不说由《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撰文推荐的《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在这本书中,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为什么思考,我们如何思考,我们的认知为何会出错等,并且结合理论与实践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当然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仍在探索之中,但是至少这些暂时性的答案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明白“知识的错觉”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种错觉有利也有弊。

就拿手机来说,它如今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介质,甚至已经成为我们人体的一种延伸,而且我们都认为自己对手机了如指掌。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完全知晓手机是如何工作的,即便是那些从事手机研发和生产的专业人士。因为手机的生产是一项集体协作的事情,每个生产者都只是为它提供了一个零件或者某一方面的功能。“我们自以为知识更渊博了,但就个体层面而言,我们实际上越发地无知了”。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够雄霸地球,其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个体理性,而在于无与伦比的群体思考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知识的错觉”的受益者。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我们会倾向于认为“人之所思即吾之所思”,所以一旦需要便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是,我们同样要承认,即便如此也需要付出认知的努力,至少我们要知道哪里有我们所需。

所以,两位作者认为,我们生活于知识共同体中,“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大量知识储存于他人脑中”,但是要让这种处于别处的知识为我所用,其前提条件就是共享意向性。这样我们就不用耗费太多心智去辨识哪些知识是内化了的,哪些根本不在我们脑袋里。

柏拉图在《游绪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中写道:“……我是智过此人,我与他皆一无所知,可是他以不知为知,我以不知为不知……我确实比他聪明:我不以所不知为知。”所以我们可能都没有柏拉图聪明。但是正如两位作者在结语中所认为的那样,无知是不可避免的,错觉亦有其价值。因为“从认知的角度讲,之所以会有错觉,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作为团体的一员,你不必非得经历错觉,但有错觉则表明你确实身处团体之中。”所以我们都是“知识的错觉”的受益者。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