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心地单纯头脑复杂,书写历史是为了映照时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10-20作者:蒋肖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传承与突破——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近日在北京正阳门下北京坊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振”两个主题进行探讨。

茅盾文学奖得主、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结合自身创作电影剧本《血战湘江》的体会说,要用当代的视野去关照过往的历史,尤其是站在整体历史发展的角度去与历史对话。作家要透过当下去思考历史的启迪,通过书写历史映照现实。

评论家陈福民认为,用文学处理历史,其实是在处理时间。作家要克服静态的时间,让那些历史知识从遥远的过去走来,从而变成新鲜的、有效的知识,“文学家要守好自己的边界,无论有多大的文学虚构、想象能力,基本历史材料、静态历史应该得到必要的尊重”。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梳理了北京文学和北京作家的发展谱系。她认为,北京文学已经进入第五代作家的时代。从老舍《骆驼祥子》的祥子,到陈建功《鬈毛》中的鬈毛,再到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以及铁凝《永远有多远》里的白大省,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里的陈金芳,“北京文学的包容性、平民精神在一代代传承”。

作家石一枫认为,今天的作家写北京的难度比老舍所处的时代要大。“没有工业知识背景写不了北京,没有金融知识背景,也写不了北京,如今需要作家的知识背景、思想背景越来越丰富。作家要心地单纯,头脑复杂,只有自己复杂,才能看出时代的复杂,你的笔下也才能折射出来复杂的时代。”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说,城市文学的未来无比广阔,是作家要特别重视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空间。当下对于作家而言,在城市生活,就要建立和城市的关系,“就能找到和时代共振的关系”。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

责任编辑: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