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霞:漫漫求学路悠悠赤子情

兰州大学  |  2021-10-13

从金木小学、哈达铺中学、宕昌县第一中学,到浙江工商大学,再到兰州大学,她坚持走过漫漫求学路;从受人帮助的普通学生,到热心公益的优秀大学生,她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周边的人们,帮助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这位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座右铭、生于哈达铺小镇的九零后,是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张俊霞。她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突破自我,成就着更好的自己。







以梦为马,路至远方


“我的小学同学都没继续读书了,初中同学继续读的也就几个,读博的就我一个了。”在谈到张俊霞的求学路时,能感受到她的坚持和韧劲。

从小学开始张俊霞就种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当周边的同学在玩耍时,她将学校图书馆的启蒙书都借了一遍,自己的借阅达到上限时,开始用周边同学的名额。

学校经常给学生播放正能量电影,令她映象深刻的有电影《周恩来》中周恩来在七十多岁高龄拖着病躯,强忍着癌症的病痛工作的镜头。《张思德》电影也是如此,一个平凡的老兵在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下,还能任劳任怨地工作,热心地帮助群众,直到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这些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激励着张俊霞不断进步,咬牙坚持下去。她说:“别人在那种条件下可以坚持下来,虽然我这的条件也不好,但比那些人好多了,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再长大点时,尽管亲戚和朋友们反对她继续读书,觉得应该和周围的同龄人一样结婚、生子、干活,但作为家人的父母一如既往地支持她的学习之路。张爸爸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在父亲的影响下,张俊霞将孟子的话“天道酬勤”当作一生恪守的信念,去坚持去践行。无论遇到风吹雨打,还是路途遥远,都没有放弃学习的步伐。

张俊霞家乡的教育条件并不算好,对于五岁上学的小孩来说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到了上初中的年纪,提早读书的张俊霞身材比同龄人更矮小,但为了在镇上读书,她只能选择住校。少小离家,独自一人的住校生活更加锻炼了她的独立能力和坚韧不拔、执着向前的性格。





书山有路勤为径


一路磕磕绊绊进入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张俊霞遇到一群好同学和好老师,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她先后多次获得校级、市级、省级的奖项,从“兰州市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到“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再到多次揽下奖学金。

这一张张的奖状背后是她辛苦的付出,是她收获肯定的喜悦,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最好诠释。当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学习困难时,室友主动帮助她辅导这两门课程;当学习有所懈怠时,和朋友相约图书馆,共同备战考试、一起努力进步。

大二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俊霞开始关注马铃薯的问题。那时学院发布了一个课题候选的名单,正好名单上有个老师研究马铃薯的问题,张俊霞立刻想到了自己家乡的马铃薯已经是主食,和“主粮化”这种情况有所差别,被勾起兴趣的她找到研究这个课题的老师。

几经周折后她找到几个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同学,申报了名为“马铃薯主粮化”的课题。作为负责人的她,在进行课题期间既要负责和老师沟通,又要联系同学,并带着小组成员一起从浙江赶到甘肃农村做调研。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走访土豆加工厂,最后形成一篇优秀的结项报告。

几天的甘肃经历,加深了从未到过西北地区的东部地区师生对甘肃乡村的认识,看到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她说:“我当时就有个想法要是我们家乡也能把土豆发展成一项产业就好了。”所以,当现在的她看到马铃薯产业在家乡的发展时,很开心地说:“没想到土豆产业几年之后真的发展起来了,大概就是梦想成真的开心。”

在结束本科的学习后,张俊霞毅然选择继续读书,并考取了兰大的硕士。2019年是收获的时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荣誉称号是对张俊霞最好的回报,肯定了她多年的辛勤付出,收获了一份成就,坚定了她继续攻读博士的想法。

如今,她成为一名兰州大学的博士,跟着老师继续研究贫困与收入分配相关的课题。近几年,走访了甘肃省的多个贫困县、贫困村。同时致力于公益事业,希望能用教育来推动家乡的发展。

在学习的道路上,张俊霞发现了很多农村的问题,有一次看到一户贫困的夫妻俩,为了维持基本的开销,不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否则就没有生计来源。因此,她认为“虽然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但是大多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都有其相似的地方,要想发展,农村发展自己的产业、农民自强必不可少。”

每天早晨或者傍晚张俊霞都要进行锻炼,跑步可以让她从紧张学习中放松下来,曾经获得“兰州大学研究生运动会女子800米前五名”的荣誉,这些荣誉化为张俊霞不断前进的动力。





初心不改,反哺家乡


从高中开始,张俊霞就想通过兼职自食其力,但苦于年纪尚小未能实现。到了大学,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开始尝试兼职,刚开始由同学介绍在广场上发传单,后来陆陆续续去过电影院等场所,在电影院当兼职服务员,风雨无阻。

有的时候上晚班,看着城市繁华的夜景,一股难以言喻的心情涌上心头,就这样每天坐着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往返于学校和电影院之间,当期末学业压力大的时候,张俊霞还会一边赶路一边看书。

就是这样的状态,张俊霞依旧选择将兼职来的一部分钱用于帮助哈达铺镇上的小孩。每年的假期张俊霞会从浙江买好学习参考资料和练习题带回家乡发给住在附近的孩子们。

在张俊霞考上县里高中的时候,家人想将她留在镇里读书,县里高中的老师看到她没来报道,打电话到家里来催促张俊霞去上学。正是有了老师无私的帮助,张俊霞坚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家乡的小孩学习,她说:“以前都是被人帮助,遇到了很多对的人,我想着不能老是被人帮助,如果可以,我也想尽力帮助一下他人。”

怀着这种想法,张俊霞在大学期间做过许多的公益活动。“我每次看到新闻上有人急需用血时,就想着为党和国家做点什么。”于是伸出胳膊,在身体条件允许下多次献血,后来这些公益活动成为她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在研一的时候,张俊霞参加了九月的“爱心筑梦”支教活动,让她大受感动的是通过给支教活动中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充满希望,一路向前努力学习,给当地的孩子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甚至有学生因为受到她的事迹影响而考取了兰州大学。

她认为:“教育很重要,虽然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可以潜移默化改变周边的人。”在支教结束后,张俊霞假期回家乡在家里创办了一个“辅导班”,免费为周围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博士期间学业繁重,无暇顾及“辅导班”才暂停。

正是张俊霞的 “辅导班”让她成为“孩子王”,受到小孩们的喜爱和崇拜,每年一回到家,孩子都会来找张老师问题。由此,张俊霞也成为家乡的“名人”,深受家乡人的信任。现在很多家乡的人会以她作为孩子的榜样,给自己孩子教育“你看你姐姐她现在都在兰州大学读博了,你们也要向她学习。”

同时,由于她的老师曹子坚教授所研究的领域是关于中药材,她就格外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致力于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当她发现哈达铺地区的中药材品质不错,就会基于自己的经验,给周边的乡亲们提出一些建议:不要跟风种植党参,也不要用硫磺熏制药材,大家要团结一起联系药材商……她说希望可以让家乡的中药材发展成重要的产业,授人以渔,带领镇上的村民发家致富。

2020年的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她在家乡承担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帮助村干部填写名单和记录防疫情况,给村民科普防疫知识。她说作为一名学生做不了高大上的事情,但是却能把正能量传递给周边人,尽量服务到更大范围的人就够了。坚定这样的理想,她一直都在路上。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张俊霞希望以后从兰大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在自己的学识范围内尽量帮助家乡,帮助更多的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同时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给家乡的教育带去不一样的春风,心怀梦想,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