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咖啡馆”的老街区,如何改善生活留存记忆

文汇报  |  2021-09-15作者:刘力源

杨浦区长白街道228街坊正在进行城市更新建设,图为设计效果图。

■更新后的228街坊将保留部分建筑,加载公共服务等功能,未来将以社区博物馆的形式留住并传递城市记忆,并构建公共服务中心,造福周边居民区和整个街道

杨浦区长白街道228街坊,将在城市更新中迎来蝶变。

228街坊内曾有着12栋楼,是新中国首批建成的工人联排住宅。数年前,228街坊经由旧改完成腾地,当下这里正进行城市更新建设,保留部分建筑,加载公共服务等功能,未来将以社区博物馆的形式留住并传递城市记忆,并构建公共服务中心,造福周边居民区和整个街道。

提取要素传承记忆,重启街坊与城市的对话

作为工人新村,228街坊于1953年建成后,周边纺织厂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人陆续搬进这里。近60年后,曾经象征着“幸福生活”的街坊逐渐暴露出居住条件恶劣、配套设施匮乏、交通环境不良等问题。随着原有住户大量迁出,街坊的城市记忆和文化认同感也在流失。

负责更新的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始人沈晓明说,找到历史记忆中街坊的美好,并重现这一美好元素,是这次城市更新的重点。通过走访居民和分析街坊价值,设计师们发现,首批工人住宅的历史地位及其留下的城市记忆,正是228街坊价值的核心,由此确定了以记忆传承为主线的保护原则和更新策略,包括促成场所空间的回归、重启街坊与城市的对话、引入时代所需求的功能。

从航拍图上分析工人新村,通常都有一个类似的空间格局——建筑群围绕一至两个中心广场而设。街巷,是连接工人新村与市政道路的“脉络”,其间种植的行道小树都长成了葱郁的大树,设计团队将这种以树木为主题的广场和巷道定义为“树院”。若干大小不同的“树院”环环相扣,构建起凝聚而流动的街坊空间。

在沈晓明眼中,这种场所、空间会吸引市民的回归,“工人新村的魅力在于和城市的紧密融合。每一条巷道都通往城市道路的开放设计,让街坊与城市形成了良好的对话。人与人、街坊和街坊之间无隔阂的真诚沟通,正是我们所希望重新营造的”。如今,设计团队对街坊面向城市道路的巷道入口作了优化,在街坊内部营造公共门厅,重新建立起其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设计团队充分挖掘曾经的生活场景碎片、文字记录碎片和建筑语言碎片;从中提取出易于辨识的文字、图像、影像等实体信息;将这些信息转译为更直观的展墙、雕塑、建筑艺术等,呈现并传承228街坊深藏的记忆。

从历史的角度、人文的广度、记忆的厚度、情感的深度来推进更新

记者了解到,除传承记忆必需的文化功能外,借助此次更新,长白街道临近敦化路城市次干道的沿街建筑将在底层引入商业,二层引入餐饮;沿长白路的两处三联排建筑将形成商业、教育、休闲并重的功能模式;街坊东侧相对安静的区域,则会增加创业办公功能和包括户外球场在内的健身功能。

 “曾经的长白街道找不到一家咖啡馆,事实上反映了这里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的缺失”,228街坊让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孙辉看到了“补缺”的机遇,他表示,此次为街坊引入文化、商办、健康、教育等时代所需的功能,正是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打造普惠均衡基本民生,创造更优质多样民生服务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次之所以不进行完全的商业开发,就是希望城市更新能进一步惠及周边居民。”孙辉表示。

在沈晓明看来,228街坊城市更新还有着另一层意义。“它代表着城市中一些功能匮乏、环境较差的‘无身份’街区。它们既不是历史街区,也没有一幢优秀历史建筑。”沈晓明表示,但这类街区也藏着城市历史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228街坊的保护和更新,正是对于此类街区更新的一次大胆而具有现实意义的尝试。“对城市更新带来更多思考和挑战——如何从‘历史的角度、人文的广度、记忆的厚度、情感的深度’来发掘街区和建筑中蕴藏的城市文化和记忆,并以此引导保护和更新工作的展开。”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