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清镇:多措并举强化团组织末梢

共青团基层改革进行时

中国青年报  |  2021-09-10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在贵州清镇市职教城,有15所职教学校入驻,在校青年师生近14万名。

    如何打好职教青年这张牌?借助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第二批试点的契机,团清镇市委提出校地共建共享,推进校区与校区、校区与街区、校区与园区、校区与社区、校区与山区“五区联动”。

    以校区与社区联动为例,团清镇市委开展“社区青春行动”,截至目前,10家职教院校以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联合会为主体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累计2000余人次。

    为有效推进校地融合,团清镇市委联合多方因需施策打造了一张专属“青年卡”,为职业院校青年、社会青年等体验研学、社会实践、旅宿交通提供优质便利服务。目前,“青年卡”各项准备工作已经进入尾声,预计9月底即可通过小程序上线,首批审核名额1万人。

    这只是当地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过程中,团清镇市委积极探索,陆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从工作力量、阵地建设、服务青少年等方面强化团组织末梢。

    强队伍:“一纵四横”组织体系更完善

    前两天,家在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镇白泥村的胡娟,被推荐为村兼职团支部副书记。在这之前,作为村里的年轻党员,胡娟尽管在外工作,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她一直都很关心。

    在清镇市,每个村不仅有专职团支部书记,还都配备了两名兼职团支部副书记,联系青年、服务大局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这要得益于团清镇市委在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过程中,推进建立的阶梯式“专兼挂”团干部队伍。通过逐层强化干部队伍力量配备,为团组织服务青年夯实基础,为青年提供更多锻炼提升机会,稳固组织队伍建设“基本盘”。

    “团清镇市委纵向推进县乡村三级专职、兼职、挂职团干配备,建立覆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领域的人才体系。”团清镇市委副书记高磊介绍,按照“1+2+2+2”模式优化团市委领导班子结构,即配备1名专职书记、2名专职副书记、2名兼职副书记、2名挂职副书记;按照“1+2+2”模式在乡(镇)团委配备1名专职书记、2名专职副书记、2名挂职副书记;按照“1+2”模式在村(居)团支部配备1名专职支部书记、2名兼职副书记。

    在纵向三级团干部队伍全覆盖的基础上,团清镇市委积极从4方面横向推进,不断健全联系青年、服务大局的组织体系。

    横向下沉“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共青团的引导下,青年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一线奉献青春,截至目前,累计下派180余名志愿者到基层团建、民政综治等岗位工作。横向建立覆盖各领域的青年突击队:在清镇市,28支不同的青年突击队,奔赴基层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横向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建设:成立志愿服务大队105支、小队225支,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90余个,实名认证志愿者7.9万余人,累计开展志愿活动7700余场次。横向建立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社会组织:在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团清镇市委还探索建立了文艺类社会组织,为新时代“文艺青年”更好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强阵地:分散式“1+12+N”青年之家紧跟青年

    在距离清镇市中心不远处,一座集体育文化、运动休闲文化、生态环境文化于一体的青年公园成为近来当地青年打卡的好去处,平均每天吸引500-800人次。

    走进公园,既有拳击、羽毛球等运动场所,还有卡丁车、观光小火车、烧烤、茶餐厅等休闲之处。在公园中心位置的一处凉亭中,开放式共享图书室正在建设。公园负责人介绍,后续这里不仅会陈列青年喜爱的各类书籍,还将开展图书漂流、举办读书分享等活动。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随着这座公园功能不断丰富,不少青年发现,熟悉的“青年之家”也被搬了进来。

    事实上,“青年之家”不仅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喜欢聚集的场所,更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没想到出了校门,还能看到团组织,给人很亲切、温暖的感觉。”贵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清镇市吾悦广场“黔里非遗文创”看到“青年之家”4个字时,既惊奇又高兴。

    在清镇市,“青年之家”作为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的“门店”,遍布辖区“星空影城”“几何书店”等近30家深受青年喜爱的场所。过去,“得新书店”的“青年之家”定期以中学生和职教院校学生为主体举办的读书分享,就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而建立在站街镇枫渔社区的“青年之家”,则为孩子们开展陶艺小课堂等趣味活动。

    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以来,该地在原有1个县级“青年之家”的基础上,形成了覆盖12个乡(镇、街道)的“1+12+N”青年之家站点模式。散布于全市各区域、各行业的“N”个“青年之家”,让青年和社会组织找到了归属感和荣誉感,也增强了青年群体对团组织的情感认同。

    强服务:联动社会组织延伸共青团手臂

    站街镇枫渔社区,是清镇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这里有来自8个乡镇的483户1966名群众,而留守儿童和老人又占了一大半。

    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团清镇市委主动作为,从细节入手,为社区群众送去温暖。西部计划志愿者周长江兼职团站街镇委副书记,长期下沉在枫渔社区,和这里的群众早已处成了家人一般。

    他还记得,有一户刚搬过来不久,爷爷和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两个孩子与奶奶相依为命。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学习情况都不乐观。入户走访中周长江发现,孩子一直比较自闭,不愿和别人交流。于是,社工专业的周长江就多次走访,主动和孩子沟通,一点点教他们熟悉社区生活,接送他们上下学。

    “现在两个孩子都变得开朗很多,经常会帮社区做垃圾分类,积极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日常活动中。”周长江说。

    这只是安置点诸多需要引导和处理的事件中的一件。为了让更专业的力量介入,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融入城市生活,团清镇市委联合团属社工机构启新社工服务社,以政府购买的方式,通过“新市民 追梦桥”行动安排两名社工长期驻点该社区。

    9月4日,两名社工已经正式到社区报到入驻。

    “集中搬迁社区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日常生活有一定安全风险,还存在普遍的学业困难、亲子矛盾等问题。”启新社工服务社督导罗云南是贵阳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一名社工教师。她介绍,之前他们已在社区做了些常规服务,后续驻点社工会继续深入社区,评估社区儿童各方面需求,对社区公共环境、安全管理、日常监护、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摸排。对需要特殊干预的分类进行精准干预,还会有侧重地开展感恩教育、自信教育等。

    “贵州已于6月启动了全省扩大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确定贵阳市云岩区等20个县(市、区)作为新一轮团的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县。”团贵州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轮改革试点工作规模比上一年度扩大10倍,其中铜仁市10个县区全部作为本轮改革试点县,开直辖市以外整市推进试点的先河。

    团贵州省委将推进铜仁市工作作为本轮改革的重点,力争将试点探索出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做法形成制度性成果固化下来,扩大改革影响力,发出贵州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