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日推出“荣光”八一特刊(详见T1版-T4版)
有这样一群人,当我们安睡枕上时,他们却在深山、戈壁与海岛上,不分昼夜地戍守着祖国边疆;当灾难来临,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以血肉之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保卫祖国的和平,他们舍生忘死;为了守护同胞的安宁,他们不畏牺牲。我们享受的每一日和平,都离不开他们刻苦训练、日夜备战、严阵以待。他们的名字,就是“中国军人”。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94年来,“八一精神”代代相传,铸就了人民军队的军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人民军队与国家共同发展、成长,始终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也正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从来不只是现役军人的事。从法律上看,适龄青年都应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神圣职责,积极、切实履行兵役义务,不能把自己当成国防事业的“局外人”。在精神追求层面上,身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当代中国青年更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富国强军的壮丽华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明确写道:“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对此,我国现行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
由于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长年未经战争,兵员相对充足,多数应征公民仅需完成兵役登记和体格检查,并不会被征集入伍。承平日久的环境,难免让“履行兵役义务”的意识在部分人心中淡化。有鉴于此,广大青年还应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强军事业对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唤醒责任意识,把兵役义务放在心上,所有适龄青年不论身在何处,都需做好“若有战、召必来”的思想准备,与人民军队和国防事业荣辱与共。
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离不开一群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士兵与军官。建军94年以来,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心向军队,在军旅中挥洒青春、贡献力量,人民军队才能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强化战斗力,从一场胜利走向另一场胜利。对符合条件、素质优秀的年轻人而言,参军入伍、报考军校是满怀担当的选择。这不仅助力于祖国的强军事业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也开拓出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青春战场”。
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参军入伍,充实了国防现代化事业所需的高学历人才,也带动了更多人投身军营。其中,北京大学2012级本科生宋玺作为海军第二十五批护航编队中唯一一名女陆战队员,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事迹,便鼓舞了不少心向军旅的高校学生,掀起一波从军热潮。
与此同时,报考军校也成为更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7月29日,据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介绍:今年军队院校高考招生工作已全部结束,招生计划完成率达99.6%,招生质量较往年稳中有升,军校录取新生100%超过各省一本线,80%是各省排名前5%的考生。这些事实,无不显示着军旅生涯对优秀青年的强大吸引力。对他们来说,告别家人、换上军装,不仅意味着担下一份光荣的使命与责任,也意味着走上一条自我锤炼、勇攀高峰的人生之路。
青年在军队中起到的作用,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在中印边境冲突中为保卫祖国领土牺牲的4名烈士里,年龄最长的陈红军33岁,王焯冉、肖思远24岁,生于2001年的陈祥榕只有18岁。驰援武汉的4000多名军队医务工作者中,不满30岁的年轻人也占到四分之一以上。这些年轻人以自己的行动与精神,诠释了何谓“青春担当”,也激励着更多后来者义无反顾地投身国防建设。
除了参军入伍,许多与强军事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与岗位,也都迫切期待着新生力量的加入。有担当的青年可以选择“为国铸剑”,投身军工、航天科技研发工作;也可以选择“化剑为犁”,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使“富国”和“强军”形成合力。只要胸有大志、心系国防,年轻人有很多机会亲身参与祖国的强军事业,而这样的经历,也将令每个参与者终生难忘。
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既是适龄青年的责任与义务,也应以精神追求的形式融入更多年轻人的思想。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当代青年都应发扬国防精神,不畏急难险重,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奋斗与奉献中追求崇高。这既是国家在大时代中对青年的要求,也是当代青年迈向自我实现的个人需要。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由有担当者铺就的辉煌之路;展望未来,今天的我们更当砥砺前行,在奋进中唱响青春战歌。未来的人民军队,必将是一支更加现代化、更加强大的“铁军”;未来的中国青年,也必将成为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国之栋梁。青春担当,强军有我,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指引当代青年思想与行动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