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7小时出舱活动 航天员靠啥与地面联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7-04作者: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2021年7月4日,中国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在万众瞩目之下完成了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任务。整个出舱活动历时约7小时,牵动人心,这其中,航天员出舱后如何与地面取得联系引发关注。

所谓出舱活动,是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在航天器外进行太空行走和作业的统称。进行出舱活动时与地面建立高速及时的通信联系尤为重要,出舱活动不仅是对航天员的全方位考验,也是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地面测控站间通信能力的一大考验。

(以上图片为实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王泗江 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表示,该院研制的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建立中继链路,实现中继通信,确保航天员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中继卫星、中继卫星与航天员之间的“天路”。

值得一提的是,空间站中继终端与其他型号在设计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为了保证在轨使用的长寿命,需要具备在轨可维修性。空间站中继终端采用了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在保证传输信号质量的同时,方便航天员维修更换。

五院专家表示,该院研制的出舱通信子系统,实现了舱内外航天员之间、舱内外航天员与地面人员之间以及舱外航天员之间的全双工语音通信,在航天员舱外活动范围内实现无线通信全覆盖。

与上一代出舱通信系统相比,最新的出舱通信子系统具有通信距离更远、通信速率更高、工作寿命更长等特点,同时由于采用了功率控制、抗多径等措施,具有更强的空间环境抗电磁干扰能力,并支持多名航天员同时出舱活动时的通话功能。

柏林厚表示,舱外图像传输子系统为舱外提供无线网络覆盖,通过出舱无线收发设备提供的“热点”进行图像传输,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实时显示,实时记录等功能以及为太阳翼绕行测量试验提供数据传输功能。


责任编辑: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