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网络+”融入训练取得成效
这场比武老师竟输给了学生
“火力杯”师生同台比武竞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实弹设计科目保障难度大、训练成本高,现在我们结合模拟训练系统、智慧教室与在线课程,让学员不动装备便可随时随地进行全员训练。
任利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某系副教授
“我申请复盘核对分数!”看着自己一向拿手的科目竟然被学员反超,和学员同台竞技的教员瞿昆一脸的质疑和不相信。
“不可能吧,教员组竟然在优势科目上失利了?!”现场学员也议论纷纷。指挥所内,一场复盘会正在展开。“学员参赛组在引入精度和发射时机的把握上比教员组更精准,学员组胜!”现场裁判一锤定音。
近日,豫北某地,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某系第四届“火力杯”师生同台比武竞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出乎意料的是,“某车受控调转”“某雷达OS标定和正北标定”“副弹箱装弹”“集火射击”等16个竞赛科目,有一半科目学员战胜了教员。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
师生同台比武,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一组二组!西北方向,三组四组,东南方向,搜索目标!”指挥所内,操作模拟指挥系统的学员徐文口令干脆利索,“一班完成射击!击毁敌机4架,人员装备无损伤!”指挥所外,看见弹前显示屏上的模拟目标“空中开花”,学员李泽宇兴奋得和队友击了个掌。此时,不远处的障碍场上,背着新型模拟训练弹的主射手顾攀刚通过障碍物,瞄准了远处的无人机靶标……
看到学员们的优异表现,该系主任王风华满心欢喜。时间回到几个月前,系党委会上王风华掷地有声地表示: “要响应习近平主席开展群众性大练兵活动的号召,通过多元化的训练模式打通课堂与战场最后一公里。”
今年“火力杯”师生同台比武竞赛瞄准的就是这个目标。然而,“打通课堂与战场最后一公里”又谈何容易?
对此,该系某教研室主任张鹏介绍道:“在前期的组织筹备中,我们引入‘防空奇兵—2019’的比武形式,以军事训练大纲为标准制定比赛规则,坚持按纲施训。”
“防空奇兵—2019”比武竞赛中,防空旅(团)长、防空营营长、战斗班组(火力单元)3类对象参加,采取差异性比、融合式考、连贯化作业的方式组织实施,既引导部队在融合比拼中互促提高,又区分类别层次全面检验实战能力。这次,他们又围绕提升教员“教学力”,磨砺学员“战斗力”,提升科技强军、为战育人的针对性,做出了师生同台比武的调整。
“创新训练模式,应用诸多科研成果,向‘科技+’训练要战斗力,实现在比中练的目的,达到在赛中学的效果。”张鹏说。
亦师亦友同训练,教员学员共苦甜。既是士官教员,也是“火力杯”参赛选手的瞿昆说道:“师生同台比武,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教学力’和‘战斗力’迸发联动效应,不仅对教学成果是一种检验,对今后的教学重点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比武竞赛中创新元素、科技元素的应用,也对磨砺学员‘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入科研成果,既强支撑又强牵引
“一组就位,二组准备区待命,其余人员注意观察动作!”随着值班员发出口令,学员孙希彤跑步就位,举起训练弹。5分钟的操作时间结束,他回到座位上,看着其他战友的操作,露出羡慕的神情。
“一早上摸到导弹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10分钟!”小孙捅了捅身边的战友吐槽道。
“为战育人到底怎么育?这样的训练方法是否高效?”该系协理员姜阳对学员训练时这种“少数练多数看”的状况开始反思。在随后的系党委会中,他大胆发言:“让学员在训练场上坐冷板凳就是对战斗力的不负责!”
恰逢装备升级换代,在校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该系组织领域专家深入基层调研,将指导部队训练过程中得到的反馈结果梳理成册,抽调技术骨干研究论证,定下方案。着眼为战育人的目标,采取军地共同开发的方式,该系研发升级出各类地空导弹模拟训练系统,同时配套建设智慧教室,打造军事职业在线课程,让“科技+”“网络+”融入训练,催化战斗力生成。
“实弹设计科目保障难度大、训练成本高,现在我们结合模拟训练系统、智慧教室与在线课程,让学员不动装备便可随时随地进行全员训练。课堂中引入科研成果,强支撑又强牵引,不仅让训练更加贴近实战,而且从训练系统和学员的反馈来看,这样的训练效果更好。此次‘火力杯’比武竞赛中,这些成果也得到了应用和检验。”该系副教授任利介绍道。
如今,“少数练多数看”的现象已经成为了训练场的历史。“现在的训练更加贴近实战化,也更加综合化,多样化的模拟训练系统能同时对我们的指挥技能和操作技能展开训练,感觉上课更充实有劲了!”摸着手中的新型模拟训练弹,刚比赛完一个科目的孙希彤欣喜地感慨道。
探索竞赛机制,既练技能又练指挥
“据上级空情通报,前方敌机抵近侦察,上级命令我部迅速占领阵地!”刚机动至百余公里外的目标地域还没来得及休整,刺耳的警报声就骤然响起,“战斗”即将打响。
指挥车内,担任学员模拟连连长的学员丁锦下意识看向了身边的导演部教员,反常的是,教员没有像往常一样指导他该如何应对,而是默不作声地举起了手中的打分板。
接收远方空情、雷达开机转为临战状态……接踵而至的险情被一一解决,全程跟进的导演部教员对照考评标准逐项打分,最终判定此次成绩为优秀。
“很难想象,这么灵活机动的处置方式,是出自一名大四学员的指挥。”比武竞赛实装演练阶段的复盘会上,教员们纷纷称赞道。
这次比武竞赛中,他们创新竞赛机制,让“教学力”和“战斗力”迸发联动效应;坚持教研一体,让“少数练”和“多数看”变成了历史;致力综合塑造,让“教员导”和“学员做”成为基本组织模式。
该校区某学员队模拟连骨干王玺贤告诉记者:“不管是拟制前期机动的方案计划,机动过程中的组织指挥,还是设置后期的训练场地,教员都只是在关键方向上进行了指导,组织实施都是由学员自主完成的。”
“在以往,我们比较习惯于‘教员组训学员受训’的组织模式,但从部队调研的反馈情况来看,这样的组织模式往往不利于学员个人能力的提升。”该系万明杰教授介绍道,此次“火力杯”比武以部队作战任务需要和学员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吸收借鉴跨区基地化训练经验,单独设立导演部,探索“学教一体,导训分离”组训模式致力综合塑造,让学员在全程实装实案中既练技能又练指挥。
记者看到,此次“火力杯”比武竞赛中的种种“出乎意料”正是该系创新组训模式、向“科技+”训练要战斗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出的硕果。